難逃塑命!保育類生物陷微塑膠污染危機 黃喉貂、黑熊、國寶魚也受害
  • Line
綠色和平今日發表「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指出許多保育類生物深受微塑膠污染危害。楊政凱攝

綠色和平今日發表「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指出許多保育類生物深受微塑膠污染危害。楊政凱攝

A A A
2022-08-23 15:10

(記者楊政凱/台北報導)非營利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今(23日)召開記者會,發表「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汙染調查」報告,報告透過檢測台灣保育類動物於棲地的排遺,以了解微塑膠污染情形。結果發現,黃喉貂檢測出最高濃度的微塑膠,甚至有肉眼清晰可見的大片塑膠,連棲地在深山的台灣黑熊,排遺中也檢測出微塑膠,甚至櫻花鉤吻鮭的主食─水棲昆蟲亦有檢出,令「國寶魚」也陷入污染危機。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指出,台灣陸域微塑膠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希望政府及企業能針對一次性塑膠包裝,進一步做出規範,並明確訂出減塑時間表。

現場陳列調查採集之排遺中的微塑膠樣本,從黃喉貂排遺(右上黃標)可見其攝入大片塑膠。楊政凱攝

唐安表示,此次調查與總共採集了112個排遺樣本,60升水樣本以及32個昆蟲樣本,並且選擇在不同海拔的生物棲地,以全面性了解微塑膠污染情形。她透露結果超出意料之外,在每個地點的排遺中都測出微塑膠,其中黃喉貂排遺中檢測出最高濃度達18.65微塑膠數量/公克,金門歐亞水獺2.72微塑膠數量/公克次之,接續為石虎(1.64)、台灣黑熊(1.13)、台灣水鹿(0.09)。

她說明,當中以聚乙烯(PE)佔35%及聚丙烯(PP)31%為大宗,主要用做一次性塑膠包裝,如塑膠袋、寶特瓶。調查結果顯示陸域生態系已受到微塑膠的嚴重污染。她指出,這次調查也在櫻花鉤吻鮭棲地─七家灣流域進行,原本預期檢測量會很低,卻在牠的主食─水棲昆蟲體內,每隻都檢測出2.27個微塑膠,令國寶魚也難逃微塑膠污染危害。她說「沒想到在高山、遠離人類活動的環境內也能檢測到微塑膠!」

唐安指出,今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已通過《全球塑膠公約》,從源頭要求減塑並加速淘汰一次性塑膠,可見減塑是世界趨勢。她說雖然目前台灣減塑政策已逐漸上路,但對於一次性塑膠包裝卻是缺乏規範,透過這次調查也能發現,它是微塑膠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她呼籲,政府應擬定一次性塑膠包裝的減量時間表,並配合《全球塑膠公約》發展趨勢,將塑料包裝減量正式入法,她也建議企業朝向發展「可重複使用包裝」進行轉型。

黃喉貂屬雜食性動物,在食用人類遺留的食物時,更容易攝取微塑膠,甚至遭容器卡住致死。翻攝綠色和平記者會簡報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說明,黃喉貂覓食範圍較廣泛,除了自然食物外也會吃人類的食物,因此更容易攝取到微塑膠。他指出在野生動物攝取人類食物的過程中,會遭容器卡住、甚至造成死亡,因此為了避免這類不幸事件,他也建議垃圾桶應有避免動物翻找的設計。他指出,位在金門的亞洲水獺甚至會直接啃食塑膠製品,此物種已瀕臨絕種,在台灣本島早已滅絕,因此減塑行動刻不容緩。

玉山國家管理處處長盧淑妃表示,很驚訝臺灣黑熊身處在大分這樣的深山地區裡,牠的排遺竟有微塑膠。她指出,黃喉貂會出現在如遊客停車場等人類聚集處,因此更容易攝取到微塑膠,目前已要求塔塔加、排雲山莊內的賣店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及餐具,至於南部園區,則是之後要推廣的目標。她透露目前園區內已撤掉垃圾子車,因而減少了40%的垃圾,但還是無法避免遊客將塑料垃圾丟在廁所內,因此除加強宣導外,她也呼籲遊客發揮公德心將垃圾帶走,以達到「無痕山林」。

現場有相關調查成果展,讓大眾了解微塑膠污染的危害,已深入人煙稀少的山林。楊政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