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中正紀念堂轉型!蔡英文盼任內完成 7日重開展廳「彰顯對抗獨裁的勇氣」
  • Line

A A A
2022-04-05 00:00

(記者蘇聖怡/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今年228出席中樞紀念活動時首度表態,會審慎推動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蔡英文強調,一個民主國家,不該以威權形式紀念卸任總統。據了解,蔡英文有意在任內解決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不要再留給下一任。

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也陸續進行,一樓常設展廳4月7日言論自由日重新開幕,蔡英文將出席。展廳內容不再只是頌揚蔣中正政績,透過文獻客觀呈現與台灣的關係,更要彰顯對抗獨裁者的勇氣。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將於5月完成階段性任務,文化部將接手轉型正義「不義遺址」的保存。根據促轉會統計,全台灣共有兩蔣塑像及遺像971個、命名空間582處,總計1553處威權空間象徵,平均每一縣市有70處公共空間仍存在兩蔣威權象徵,最大的威權象徵就是中正紀念堂。

根據資料,中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代表蔣中正享壽89歲。台階中間為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只用於宮殿或廟堂。正堂上天花板設計大型藻井,中間為國徽。正堂後方是高6.3公尺,重21.25噸的蔣中正銅像,是台灣最大的蔣中正銅像。而中山南路「五門六柱十一間」規格、仿古代皇陵前的「神路」建築牌樓。

中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代表蔣中正享壽89歲,中山南路「五門六柱十一間」規格、仿古代皇陵前的「神路」建築牌樓。促轉會提供

促轉會五月解編 拋轉型方案籲移除銅像、破除園區崇拜

因此,促轉會在解編前夕拋出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藍圖,以改造威權空間、重構紀念敘事兩大轉型原則,包含移除大廳銅像、改造堂體以及破除園區崇拜軸線,再度引發輿論正反意見。為避免製造撕裂,文化部不敢大意。

針對中正紀念堂轉型,文化部採階段式進行,第一階段轉型工作自2020年開始,包含摺頁改版、加入轉型正義與人權觀點的多元導覽、轉型正義與檔案史料展及相關研習活動策劃等轉型工作。去年11月22日起至今年2月7日開展的「蔣中正總統與台灣特展」,透過文獻資料客觀呈現蔣中正與台灣的關係。

而下一階段的轉型工作,定於4月7日言論自由日時,一樓常設展廳將重新開幕,分設「台灣自由之路」(由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策辦)、「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整併現有展示內容)主題展覽。文化部長李永得強調,「推動轉型正義不是要抹去對獨裁者的記憶,而是要彰顯對抗獨裁者的勇氣」,這是轉型正義這個階段相當重要的事。

李永得認為,轉型正義有兩個重要要件,包含歷史評價及法律程序的完備,在歷史評價上,蔣中正自1948就任總統至1975辭世,對於50歲以下的台灣人來說,存在「民族救星」、「殺人魔」兩種極端印象,這需要大量史料去驗證。

李永得指出,白色恐怖的威權時期,蔣中正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但憲法沒有賦予總統判人死刑的權利,不僅違背普世價值也侵犯人民生命、財產、自由的基本人權,蔣中正濫權造成的人民傷亡,必須透過政治程序或司法程序,讓歷史制裁與審判。

中正紀念堂常設展廳「台灣自由之路」4月7日開幕,展覽內容以1945年時間序為始,包含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解嚴、總統直選到現代台灣,以言論自由的進程為主軸,紀錄楊逵、雷震、殷海光、柏楊、彭明敏、黃信介、施明德、鄭南榕等人為言論自由奮戰的過程;展廳也完整復刻鄭南榕自焚現場。最後以新時代的挑戰作結,提出台灣目前言論自由的隱憂和外在威脅。

中正紀念堂正堂後方是高6.3公尺,重21.25噸的蔣中正銅像,是台灣最大的蔣中正銅像。中正紀念堂提供

拆除銅像民意難支持 學者建議「關正堂大門」

至於爭議最大的是否移除蔣中正銅像,歷經朝野輪替、三任總統的正反意見討論,都無法取得共識:民進黨去年底所做的內部民調,也顯示過半民眾不能接受拆除,黨內人士認為,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需要更長時間的說服與凝聚共識,否則撕裂對立造成的傷害恐難平撫。

文化部審慎面對,自2017年在前部長鄭麗君任內,即宣佈為避免對立228當天閉館一天,直至修法完成轉型。立法院今年處理總預算案時,表決通過建請文化部作為主管機關,應對中正紀念堂後續轉型使用進行規劃,並研議《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修法;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莊瑞雄、王美惠、賴品妤等18人則提案廢除《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促進轉型正義及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應清除威權象徵。

有學者建議,不需要移除銅像,但可關閉蔣中正銅像所在的正堂,不接受「瞻仰」,也就去除威權化的象徵,進而可廢除三軍儀隊的禮賓交接:也有人主張將中正紀念堂改為「歷任總統文物館」,就不必面臨銅像遷移的問題。不過據了解,歷任總統已有人婉拒並列,內部人士也憂心,若成為歷任總統文物館,也會有銅像大小差異,文物展示規模等問題,衍生的爭議恐更大。
 


最多人看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