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論媒觀點/內行人做民調,外行人看熱鬧? 如何看懂選舉民調

  • Line

A A A
2022-04-13 11:55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台灣幾乎年年都有選舉,只要有選舉,媒體就會熱衷選舉民調報導,而今年底又即將選舉,所以最近媒體又開始進入選舉民調報導的旺季了。

但是媒體選舉民調報導形式數十年如一日,幾乎很少有所長進,不知是記者沒知識,還是故意誤導民眾對民調結果的理解,就不得而知。

既然有人很相信民調,那如何讀懂民調就很重要。因此本文希望能分享一些讀懂民調的方法,不然看民調的民眾都變成吃瓜群眾,好像對民主政治的發展也不是好事,讓媒體透過民調去曲解或誘導民意,進而操弄選舉更是不好。

整體檢視,當媒體報導選舉民調結果時,閱聽眾要先注意這篇報導是否提供這些資訊:執行期間、調查工具、抽樣方法、樣本數量、樣本結構、抽樣誤差、執行單位,以及問卷題項。以下先從重要的項目先說明。

首先,只要是選舉民調,可以先看樣本數。理論上樣本越大,越準確,或者說誤差越小。通常民調喜歡採用1068個樣本為標準,這樣誤差值大約正負3%,如果樣本增加到2400個左右,誤差就縮小到正負2%,如果樣本達到6000個時,表示這次調查的誤差大約只有正負1%;精準點說,如果某次選舉民意調查有1068個樣本,即表示各候選人如果差距在正負3%以內,都不能說有差異,也就是目前不分軒輊。

但許多媒體民調報導,記者只要看到調查數字有差異,不管差多少都說誰領先誰,這真是不懂民調者的誤謬解讀。建議閱聽眾看到每位候選人的調查結果時,應該馬上去找抽樣誤差值,看是多少後,再來正確解讀候選人目前的競爭情況。不過有時候媒體報導民調時,真不懂誤差值是甚麼,所以都不提供,有些即便有提供,因為不懂誤差值為何,還是亂解讀,實在傷腦筋。

所以想建議記者,以後報導選舉民調,一定要提供誤差值,然後解釋給閱聽眾了解如何用誤差值去解釋候選人的競爭程度。

再找樣本數及誤差值後,接著要看樣本結構,也就是說,理論上樣本越大、誤差越小,但實際上,除了數量外,檢查樣本結構也很重要。例如即便調查6000人,但都是樣本都住在都會區,或者樣本都是單一年齡或性別,這樣當然也不能做推論。因此解讀樣本,除數量(含誤差),也要檢視樣本的代表性,及是否符合全母體的性別、年齡、地區,甚至教育程度的結構。

近年來,電訪民調常發生一些狀況,例如晚上進行的住家電訪常找不到35-50歲的男性,或者家裡接電話的多數是女性(因為許多電話調查已放棄戶中抽樣),導致樣本結構在男女性別比例上常有偏誤,也就是說,通常家戶電話民調都比較傾向是女性的意見,而網路民調就會比較偏向年輕人的意見。

不管是利用室內電話、手機,或網路進行民調,面對樣本偏誤而無法推論全母體時,負責任的民調單位會進行樣本加權(統計方法,簡單說就是將調查樣本的人口結構調整至與母體結構一致),讓結果分析比較具推論代表性,但更多媒體進行的民調通常就是隱匿樣本結構不說,規避代表性的爭議,下次看到民調就去找樣本分析,如果沒有提供樣本結構的選舉民調,真的看看就好。

此外閱讀選舉民調報導時,還要檢視報導中是否有提供一項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這個民調的執行者是誰?常關注選舉民調報導的閱聽眾可能不難發現,只要一到選舉季節,就偶而有些名不見經傳,或者從未聽過的單位出來做選舉民調。如果媒體報導選舉民調時,應該把執行單位寫出來,如果閱聽眾從未聽過這個單位,那對於這項民調結果就看看就好,也許只是個出來進行選舉圍事的單位,其結果應不具任何參考價值。

最後就是再找找是否有提供這次調查的問卷。近來媒體在報導選舉民調時很少刊登問卷,一來可能問卷太長占版面,二來可能問題有引導答案之嫌(怎麼問),所以不敢公布問卷,原因不一而足,但對於一個負責任的選舉民調,至少應該公布那幾題關鍵問題的題目,供閱聽眾了解,這個題目是怎麼問的?因為有時候怎麼問,會影響受訪者怎麼答,也就是進行民調時常發生的問題引導答案的爭議。

簡單說,當前選舉民調或任何民調報導,媒體並未負責任地盡到精確性新聞報導的專業要求,提供前述所有必要的資訊,導致產生媒體誤導或控制民意的爭議。依如此現況,建議閱聽眾看到任何媒體選舉民調結果的報導,真的就看看就好。

 

 

 


最多人看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