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一座城市」展覽 重現香港《蘋果日報》、記住港人抗爭精神
  • Line

A A A
2022-07-22 16:40

香港《蘋果日報》在2007年7月底大篇幅報導,皇后碼頭要被拆除,大批民眾與警方衝突。 翻攝文化總會臉書

(王秋燕/台北報導)沒有什麼會比報紙紀錄一座城市更加全面。1995年創刊的香港《蘋果日報》紀錄香港從英國殖民地回歸中國、爭普選、直到一國兩制幻滅的26年興衰史,是《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關閉的媒體。「備份香港」策展團隊用122份香港《蘋果日報》實體報刊、電子檔,與文化總會合辦「備份一座城市」展覽,要大家記住真實的香港歷史,知道港人還在堅持。

全部匿名的「備份香港」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在世界各地蒐集上百份香港《蘋果日報》實體報刊、電子檔展出,包括1995年6月20日出版的創刊號、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頭版報導,以及在2021年6月24日出版的最後一份報紙。

香港《蘋果日報》1995年創刊號(左),在2021年6月24日出刊的最後一份實體報紙。 王秋燕攝

「備份一座城市」展覽將於7月19日至8月21日、周一至周五於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城南空間展出。展覽共分成4區,包括「蘋果的滋味:咬一口香港的繁榮甜美,都是自由的餘味」、「不作『紅』蘋果:從世界的香港,到中國的香港」、「當蘋果成為禁果:當不能改變時代,我們還可以記錄時代」,以及最後的「蘋果落下之後:一人一蘋果,一齊備份(back up)一座城」。

「每日一蘋果,沒人能騙我」,一位「備份香港」策展團隊工作人員耐心解釋報刊上的粵語標語,他翻著厚厚一疊的香港《蘋果日報》說:「這是當時《蘋果日報》創刊時的標語口號,在1995年用5元港幣買到這樣全彩報紙,真的好便宜耶,裡面什麼都有,你看,有娛樂、有馬經,財經報股票明牌的,政治新聞等。很多爺奶、叔伯輩的就是買一份《蘋果日報》,然後到飲茶樓吃早餐,慢慢看,對新聞高談闊論。」

「蘋果的滋味:咬一口香港的繁榮甜美,都是自由的餘味」展區要表達的就是港人對政治毫無戒心的時代。1997年回中國後的香港,政局正開始逐步變調,人民上街遊行爭取真民主、要普選,當時的香港《蘋果日報》也開始展現自身政治立場,不作「紅」蘋果,政治新聞份量變重,敢站在北京政府對立面,報導香港人對民主的渴望,香港人民抗拒當局抹去英國殖民時代的任何歷史軌跡。

來自香港20多歲的展場志工阿德(化名)說:「2007年7月底被拆除皇后碼頭就是當局想消息英國殖民時代香港歷史的證實」,他展示香港《蘋果日報》當時的頭版報導剪報說:「你看,當時有許多人悲情抗爭,警察拉走抗議民眾,非常激烈的場面,這對我影響很大。我從這件事開始警覺,北京當局越來越不願意香港有自己的歷史,就連見證自英國殖民時代維多利亞海岸變遷的皇后碼頭都無法容忍,不願維修保存,只想拆掉。」

香港《蘋果日報》在2007年7月底大篇幅報導,皇后碼頭要被拆除,大批民眾與警方衝突。 王秋燕攝

第三展區「當蘋果成為禁果:當不能改變時代,我們還可以記錄時代」紀錄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後的社會抗爭紀錄,第四展區「蘋果落下之後:一人一蘋果,一齊備份(back up)一座城」,則以《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將近1年,到香港《蘋果日報》停刊的時期。

參觀展覽的民眾除可以看到香港《蘋果日報》實體報刊外,還可以參與「備份/Back Up」活動,可以在網站上傳自己照片,照片會出現於《蘋果》最終刊桌面的屏幕當中,觀眾可以在網站自由下載分享。

文化總會展覽部人員余姿瑩表示,這場展覽的目的是要展現香港近年變局,透過參觀香港《蘋果日報》的報導,讓大家記得香港人的精神。阿德指出,香港《蘋果日報》雖然說不上完美,有人認為是份毀譽參半的報刊,「但我覺得香港《蘋果日報》記者敢衝刺,不論好的、壞的都敢報導,這點至少在現在的香港媒體已經看不到了,現在的香港媒體都能與北京當局和平共存」。

「備份一座城市」展覽將於7月19日至8月21日於文化總會展出。 王秋燕攝 


最多人看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