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發表新書《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談1992年被指派擔任兩岸密使、1996年台海危機等秘辛。前行政院秘書長、曾與張榮豐共同應對國安處境的葉國興,他評論此書一語中的:「盡在不言中,意有所指。」這是一本內行人看門道的書。
「意有所指」,因為論及有些政壇風波時,張榮豐筆下厚道,沒全盤托出,例如他向前總統陳水扁辭職的緣由。對此在新書發表會時前總統辦公室主任蘇志誠有所補充,他說:「當丁渝洲上將離開(國安會秘書長)時,張榮豐也沒什麼用武之地了。」蘇志誠對丁渝洲的繼任者們的專業有褒貶。
又例如書中論及指揮道德與背叛時,張榮豐提到前國安會長官關切賴幸媛被惡意抹黑,老長官下結論:「這是當年(陳)總統做的決策,國安會指揮的專案,賴幸媛被抹黑,事涉指揮道德,當年國安團隊雖已解甲歸田仍應全力協助…如果民進黨有人不明事理抹黑,最後一定兩敗俱傷。」這段話沒點名涉案人,其實指的是WTO秘書處曾壓迫台灣代表團改名一案,當時國安團隊化解危機。當年負責執行的賴幸媛後來於馬英九任內出任WTO代表,上任前顏慶章攻擊她。為此張榮豐還赴監院說明捍衛賴,後來證明是顏慶章違反政府政策主張退讓,張榮豐賴幸媛等人努力挽回台灣權益。
「意有所指」也涉及另個面向,對當前國政治理方法的期許。我曾聽聞張榮豐感嘆國安會從李登輝時代的軍機處逐漸淪為翰林院,從實戰的幕僚機關成為學者議政處,他認為李登輝最懂得運用國安會,之後歷任元首都失色,本書裡張榮豐約略提及,有和煦的提醒。
至於「盡在不言中」,是有些內情無法完全解密。書中談到美日台三方高階戰略對話時提到的A君,我判斷是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張榮豐與阿米塔吉、日方代表的相處,不只是會議桌上開會,當初構築的緊密關係,現今已做不到。書裡也提到美方官員曾說「台灣從來不對美國說不,這是很不健康的。」張榮豐書裡沒講的是,這位官員是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高層官員,她長期在USTR體系服務,清楚台灣經濟部官員的談判作為。
USTR官員這番話是對賴幸媛講的,她曾和賴幸媛一起處理台灣加入WTO的政治談判。以往台灣對美國唯命是從,甚至美國要五毛台灣給一塊,但WTO一戰USTR官員等人從賴幸媛身上看到很不一樣的風格,慶祝台灣成功加入WTO,USTR官員邀請賴幸媛到她家晚餐,舉香檳慶祝時,她對賴幸媛說了這番感慨忠告。
賴幸媛出席張榮豐新書發表會時講了段話:「談判若需要妥協,到最後一刻才妥協還來得及,要記住談判沒談成,對手永遠比你還痛苦,撐到最後,是為了達成目標。」她的話適用於對美談判、對中國大陸談判,這話可作為詮釋張榮豐新書的好註腳。
這幾位參與台灣加入WTO政治談判的工作者,談到2001年11月WTO卡達會議主席,也就是卡達經濟部長,處理台灣入會案時完全依照台灣提供的腳本說話,語氣與話語停頓處都照章演出。當時賴幸媛在卡達,其他人在臺北總統府看現場連線,畫面一出現,議程還沒進行,丁渝洲就拿出香檳邀同仁慶賀,因為他看到會場上只剩下一支麥克風供主席控場,其他與會者的麥克風都被議場人員收掉了,尚未開議就大勢底定。
台灣曾經透過談判,直接、間接與美國、中國大陸交手,讓國際會議按台灣的劇本走,這案例佐證張榮豐不是紙上作業的理論派,實務操盤有戰功,1996年化解台海危機,讓中共改變既定的軍演,更是勝利戰役。成功實務很多,可惜他「盡在不言中」,書裡只提到幾例。
機密實例不是張榮豐書寫重點,篇章裡側重介紹國安工作方法,展現其系統工程的功力時,他藉重學界理論,例如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但他也強調理論分析與實務操作的差異。談兵推、賽局,張榮豐說:「書本上的賽局基本上是賽局已結束後才寫成的,寫作者猶如上帝,擁有征戰雙方完整的資訊…但實戰中賽局仍在發展,而且充滿戰爭迷霧…」。這本書少談戰功,但整個思考有實務佐證,是橫跨兩任總統的戰務經驗反省。
這書不只是政治人物與幕僚的教科書,更是訓練手冊。張榮豐除了學院的數學、經濟學訓練,曾於美軍學習,也在美國盟邦受情治訓練,從別國已建立好的系統性戰略規劃、指揮管理、危機處理中,發展、應用於台灣情境。軍隊的訓練手冊,不只是將標準作業程序內化為個人戰鬥行為,讓笨蛋也會照章打仗;精華是在變化多端的戰局中,特別是面臨危機時,藉著系統性的方法迅速地做成決策、落實決策。謀略會議,不是一堆天才腦力激盪,有滿天飛的點子,而是設定謀略目標、情報判斷、協調運用資源、設計謀略訊息…謀略需要操作,不是創意比賽。
張榮豐書裡沒提到他國安工作以外的其他戰功,除了協助世界排名前20大的企業商戰,藉著國安實戰與軍事、情報經驗,他把選戰系統化,據以擬定戰略,幫柯文哲打贏選舉。選戰最大的問題是,助選的人都有套本事,都有精彩點子,都有策略,但是無法評判到底誰說的對,候選人最大的困擾是給意見的人一堆,太多選擇。即使選舉結束,也無法論斷到底是誰的主張奏效,人人都可以爭功、可以諉過。拿張榮豐的書用來打選戰,有點可惜,但可以借鏡的是,可以跟著書學習如何決策、如何領導。舉個例子,這套方法不是直接給點子,不是建議候選人該不該拆除中正紀念堂的銅像,而是讓競選團隊在面對銅像問題時,建立決策機制,以做出理性決定,在時序與選情變化中,於特定的時刻推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