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藝文產業人才流失達1/4 藝創工會:政府補助難解長期困境

  • Line

A A A
2022-08-08 11:37

(記者楊政凱/台北報導)自疫情爆發以來,藝文產業受到嚴重影響,雖然文化部在今年5月已提出「藝文紓困4.0」方案,但根據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簡稱藝創工會)調查指出,仍有將近4分之1的從業人員,在疫情期間離開藝文產業。藝創工會秘書長曾福全指出,關鍵在於補助只能提供短期支援,但對於藝文工作者低薪、工作不穩定等長期困境,幫助有限。

曾福全表示,台灣藝文產業長期依賴政府部會補助,如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但是大型團體永遠能獲得較多補助,造成藝文團體的收入「M型化」。他說,因為紓困方案是「一次性補助」,只能接應短期損失,難以改善藝文團體「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老問題。

隨著疫情發展,藝文工作者的處境也更為嚴峻。場館封禁、展覽延期,導致作品無法如期呈現,曾福全直言:「沒展出就收不到尾款,他們本來就不穩定的生活條件,變得更加脆弱,甚至有人連勞健保費都付不出來」。他沉重地說:「許多人以兼職度日,但是當兼差也無法維持基本生存條件時,就會促使他們離開藝文產業。」

藝創工會秘書長曾福全指出,疫情使得藝文工作者處境雪上加霜。楊政凱攝

藝創工會秘書長曾福全指出,疫情使得藝文工作者處境雪上加霜。楊政凱攝

曾福全說:「像表演藝術團體通常以承攬、接案為生,一旦場館關閉、表演取消,就會面臨斷炊。」他指出,在今年4、5月分,疫情再度爆發時,儘管政府沒硬性規定,但有許多團體自主停演。除防疫考量外,也因為觀眾對於進場失去信心,「不演就沒收入,開演觀眾又很少,你該怎麼辦?」他強調,就算政府後續有推出紓困方案,許多劇團仍然承受巨大虧損,甚至解散。

根據藝創工會調查報告顯示,「創意與藝術表演業」受雇員工從2020年1月開始減少,在去年5月全面三級警戒時來到最低點,原有約1萬2千名驟降至7千多名,儘管後續人才稍微回流,但和疫情前相比,已有約23.8%的從業人員離開藝文產業。

策展人員低薪過勞為常態 加班累計1、2百小時補休放不完

在美術館從事策展工作的小雨(化名),入行5年多以來一直面臨過勞問題。雖然相較於其他靠接案、創作維生的藝文工作者,這份工作相對穩定,但以她的年資和其他產業做專案企劃的人相比,38K的薪資還是偏低。她透露,由於館方缺乏經費,佈展時一人當三人用是業界常態。

小雨說:「當初以為只需要和藝術家討論展覽問題,或是撰寫企劃、監督進度。沒想到許多細節都要自己經手,像是跟廠商溝通,它不只是做情緒勞動,你必須從空間、設備規劃到燈光照明、電工配線,甚至是油漆材質,每個專業知識都要了解」。她說:「如果經費充足,這些工作應該是讓策展公司來做」,但她也坦言:「基本上沒有一間美術館做得到,一年有一檔委外就要偷笑了」。

在一人多工的情況下,加班時數不斷增加,小雨說自己會找時間補休,但是曾經看過有前輩「累積加班時數達到1、2百個小時,補休都不知道該怎麼休」。她說:「自己已經習慣佈展期被狂操,開展後再休假的生活了,而且有些館方甚至會以經費不足為由,希望員工不要請領加班費。」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登記有1千多名藝術工作者。楊政凱攝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登記有1千多名藝術工作者。楊政凱攝

疫情期間,小雨雖然沒有因此失業,但是因應疫情變化,也需要承擔額外風險。她舉例,當國外藝術家無法入境參展,除了更改契約內容外,有些藝術家會要求遠端操控佈展,但許多展出作品都很精緻,在設置上若產生問題導致呈現效果不佳,甚至造成毀損,就會是她們要負相關責任。

小雨無奈地說:「在一般場館的生態下,展覽主題很常是館方用來賣人情,或是對外拉贊助、看誰給的錢多就辦什麼展,實際上自己策展的自由度很低」。她說,有想法的人在累積一定經驗或人脈後,就會離開展覽機構,自己成立工作室接案,導致有經驗的人無法留在機構內,形成人才流失、現任員工過勞的惡性循環。
 


最多人看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