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傳媒/台北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第6天,搜救隊伍接連尋獲3具遺體並完成相驗,根據救災前進指揮中心統計,死亡人數累積達17人,另外還有7人失聯,昨(27日)是教師節連假首日,光復地區湧入上萬名手持救難工具的「鏟子超人」,走進災民家中協助清理環境。中央前進指揮所表示,現場物資已經足夠,暫停募集。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大水除沖斷馬太鞍溪橋外,也漫過堤防沖進光復鄉部落、社區道路,造成當地水深一度近1層樓高,車輛泡水或被沖走,泥水退去後,多處淤泥嚴重。

外界質疑馬太鞍溪堤防早已損壞是致災原因。經濟部水利署昨晚澄清,外界所指的是去年因颱風康芮受損之馬太鞍溪右岸光復3號堤段,但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在今年7月已完成修復,這次堤段被沖毀主因是溢流量超過堤防設計流量所致,非事前存在缺失。
水利署重申,意外發生之前,已針對「壩體狀況及風險推估」、「工程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及「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等3方面工作。水利署也跟花蓮縣政府、交通部公路局等單位合作,於颱風來臨前完成下游防減災整備,包括堤防加高(固)、覆土培厚、開口堤封堵,以及預布鼎塊與移動式抽水機。
水利署表示,將在2週內搶修完成第一道土堤防線,年底前完成加強加固,明年4月底完成堤防修復;而河道清疏部分,年底前可清除100萬立方公尺土石,明年汛期前可累計達300萬立方公尺,明年底前累計完成600萬立方公尺,以降低未來洪水風險。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昨日公布最新的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最新照片,壩體高度自原先的1139公尺大幅下降,壩頂目前剩下約86公尺,堰塞湖面積也大幅縮小至15.5公頃,砂石壩體量比災情高峰時減少4成。然而,壩體仍被V形水流口侵蝕,持續向下沖刷,結構不穩的情形並未改善。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自24日起至今,壩體下切幅度持續擴大,顯示崩塌進程未止。雖目前當地氣候穩定,短期內無大規模降雨,但集水區仍有穩定水源匯入,加上壩體所處地質鬆軟,若遭遇未來降雨或餘震,仍有可能引發二次堵水,形成新堰塞湖。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