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釀重大死傷 「2個月監測紀實」全曝光 

  • Line
防災團隊8月20日到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防災團隊8月20日到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A A A
2025-09-24 11:58

(菱傳媒/台北報導)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下午溢流,沖斷下游馬太鞍溪橋,導致光復鄉災情嚴重,目前已釀14死、34傷。不少人質疑為何不提前處理,東華大學防災團隊建置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紀錄的自7月以來對於這一近乎無解的堰塞湖處理情形。

東華大學防災團隊提到,專家研判,短期內的壩頂工程(降挖、爆破、虹吸)均評估為不可行;中長期將持續檢討通達道路、持續清淤與防砂工程配置,並滾動調整警戒區與對策。

東華大學防災團隊建置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指出,在7月下旬發現堰塞湖後,農業部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航測建模與初評。8月1日至7日,機制建立與跨機關協調、壩頂現勘與安全限制,接下來農業部與地方研商,進行專家會議與預防性疏散。8月12至14日楊柳颱風前後啟動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當日完成259戶697人撤離,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解除警戒,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錄。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明確分工三小組,分別為壩體、工程、疏散,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9/12日至15,預告16日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發送「細胞廣播(CBS)測試警訊」,以檢核演練時訊息送達與通報效率,避免實戰時資訊落差。 

9月17日於花蓮縣消防局應變中心辦理「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議」,根據最新監測資料調整應變作為。到了9月19日再度更新馬太鞍溪潰壩影響範圍,調整避難疏散作為。專家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之沖刷型事件。9月21日台大防災團隊評估潰壩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

因應樺加沙颱風造成的豪雨,9月22日先啟動預防性疏散,花蓮縣先期執行預防性疏散,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共列管1837戶、實居8524人;啟設3處收容所,並輔以依親與垂直避難等分流措施。到了昨日14:50發生壩頂溢流,對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災情;14:50 發生壩頂溢流,後在15:08 首波洪峰衝到馬太鞍溪橋,約在15:30左右馬太鞍溪橋遭沖斷;16:00左右土石泥流溢淹至光復市區。花蓮縣府成立應變指揮所,調度大型機具於安全時窗進駐與支援抽排、河道淨空與後續搶修。

馬太鞍堰塞湖2個月監測紀實。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更多新聞:

傅崐萁稱8/13已要求中央解決堰塞湖 農業部還原過程:評估工程手段不可行

馬太鞍滾滾洪水阻斷求生路 14死124人失聯「泥濘夾帶土石影響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