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傳媒/台北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颱風豪雨溢流致災,今晨(24日)已釀14人死亡,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昨表示,他早在8月13日就要求中央整建,當時農業部表示「評估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對此,農業部林保署表示,當時經專家評估壩體穩定度,並無立即潰壩風險,堰塞湖在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放置監測器都要用直升機,工程重機具根本無法進場開挖。
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今也說,堰塞湖水位8月中旬距離溢堤還有50公尺,農業部長當時表示,為了確保中下游民眾的安全,農業部一定會努力,且確認堰塞湖存在之後,中央與地方做了很多事,「中央很真誠面對這個問題」。
傅崐萁昨在臉書指出,早於8月13日立法院協商「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草案」時,他已代表國民黨團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重建條例,並請行政院督導公共工程委員會、農業部、經濟部及花蓮縣政府擬定減災、監測、疏散及工程方案。減災措施包含建立預警系統、加強監測與評估壩體穩定性,並預測潰壩影響範圍。
傅崐萁說,農業部當時表示,當時評估無立即潰堤危險,且多位專家認為由於土質鬆軟,開挖溢洪道風險較高,一年內難以清除,需進一步專業評估施工安全。7月26日范斯高颱風襲台時,農業部雖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並建立預警機制,且多次召開會議研商,但進度仍緩不濟急。
傅崐萁表示,堰塞湖潰壩,導致花蓮光復鄉大面積淹水,所幸花蓮縣政府已事先撤離超過一萬名民眾,呼籲中央與地方各部門攜手合作。

對此,農業部林保署表示,8月13日傅崐萁質詢當時,馬太鞍堰塞湖的水量距離溢流口還有50公尺,專家評估,當時堰塞湖壩體穩定,在溢滿前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若溢流,會因不同情況有不同程度的壩體破壞風險。
農業部林保署指出,針對「晴天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快速溢流」、「地震」、及「壩體自然發生管湧」等4種不同情境,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機制,並啟動相應措施,隨樺加沙來襲,就依颱風大豪雨情境,設定警戒範圍及執行撤離避難作業,甚至在22日發布紅色警戒前2天,就通知花蓮縣府應進行疏散。
對於外界認為應在堰塞湖溢堤前即以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減少蓄水量,林保署表示,在堰塞湖形成後,專家多次研商各種壩頂降挖、炸開壩體、壩頂虹吸抽水等湖區引流洩壓方案,但該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人員都無法以步行到達,就連要安裝水位監測儀器都是透過空勤總隊直升機,也就是工程重機具無法運抵,也無以從河道直接抵達堰塞湖。
林業保育署進一步指出,堰塞湖周邊仍持續有土石崩塌,該地區亦隨時有地震及豪大雨發生的可能,作業人員安全也無法保障,即使不再發生颱風或豪大雨,僅以一般雨量情況推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溢流,以工程手段介入根本在技術上與時效上無法達成,因此評估不可行。
林保署表示,7月26日發現堰塞湖後,已廣泛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各機關召開會議,針對壩體可能的防減災手段,廣徵專業意見,並據以辦理堰塞湖防減災可行方案。

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今說明,從7月21日到26日,透過觀測確認堰塞湖存在之後,中央也與地方做了很多事情、緊密聯繫,包括籌組陽明交大、台大2個科學的團隊,針對地方的聯繫、造冊、疏散演練,都做了很多事的溝通,「所以中央是很誠實的,也真誠的去面對這個問題」。
他說,堰塞湖滿水量遭9100萬噸,相當於南化水庫,或者3/4個日月潭這麼大,衝刷下來堆積的泥沙有66層樓高,長度大概有1.7公里,累計的砂石有2億立方米,大概需要1428萬輛砂石車才能夠清淤完。
張惇涵表示,到目前為止都還是防汛期間,重機具無法抵達,昨天他在災害應變中心時也說明,短期要進行預防性的疏散撤離,加強當地民眾的防災演練,中期希望能夠在防汛期過後,工程單位看能否更挺進至堰塞湖,但也要看後續地質狀況,長期而言,中央跟地方當然願意、也需要一起合作找尋問題,不然堰塞湖的存在,一旦有劇烈颱風、地震,都會對中下游民眾造成生命財產的安全影響。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