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10萬民眾出席美國政論網紅柯克(Charlie Kirk)的週日告別式,人潮堪比超級杯。柯克被刺殺如同殉道,為基督教保守主義再掀海嘯,浪捲英美歐洲,也在臺灣起波痕,曾在2007年走「中間偏左」路線的台聯黨公開向柯克致敬,宣佈仿效柯克的Turning Point USA催生「台灣轉折點」,出席台聯活動者宣稱:「台灣民主化有一大欠缺…缺少像共和黨這樣的右派政黨。」台聯矢志從此在台代言保守主義。
已衰頹的台聯企圖在政治光譜裡切出點市場,但是說臺灣沒有右派政黨太牽強。國民黨的確曾有左翼的主張,中華民國憲法裡基本國策一章充滿社會主義色彩,但在臺灣從未實踐,前主席李登輝推動國民黨本土化後地方派系躍主黨中央,明確了重商親資本的路線;民進黨黨名有「進步」兩字,但高喊臺灣人出頭天的同時,族群主義是臺灣民主化運動的養分,認同政治與族群主義也隨著民主運動而茁壯。臺灣的右派市場其實飽和,台聯高舉柯克名號,搶保守派市場真能搶贏國民黨與民進黨?
柯克的保守派運動與在臺灣的保守主義面貌很不一樣,其基督教右翼信念有堅實的福音派為社會基礎,著重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強調個人救贖、聖經至上與積極傳遞福音。
民粹不是右翼的專利,左翼也有民粹,而在美國基督教右派與民粹主義相輔相成,成為政治上的主流論述,主張「真正的美國人」植根於基督教的傳統,反對「自由派精英」,指控移民破壞傳統價值文化;因此基督教右派與民粹主義重疊之餘有共同的世界觀:藉著區別他者以號召團結,當下是「有美德的人民」和「腐敗的精英」之間的戰爭;前者講家庭價值,是道德社群,而後者是反傳統、威脅傳統價值的淫亂腐敗菁英。在此脈絡下,基督教未必是神學教義,而是文化身分認同,用來界定國民的歸屬感,排斥穆斯林、移民。也因為宗教成為政治的載體,基督教右派捍衛傳統價值觀,抵制「覺醒」與「基進」,政策上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崇尚宗教自由與擁有槍枝的自由。政策議題透過民粹主義詞彙重新編寫,婚姻平等或性別權利就被視為自由派精英對社會道德的攻擊、摧毀美國立國基礎。
柯克的崛起,英國衛報有評論認為是「從道德的十字軍東征到認同政治」,柯克的群眾在美國就是不滿世界變局、經濟受剝奪的人,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卻不是美國的主人。因柯克的群眾不限於年長白人,反而能協助共和黨觸及到Z世代、猶太人、黑人、年輕人。
這樣的群眾是川普兩次當選的基礎;在英國,是脫歐運動成功的關鍵。曾任衛報深度調查記者的白曉紅(Hsiao-Hung Pai),在2016年出版了〈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Angry White People: Coming Face-to-Face with the British Far Right),描繪了2013年到2016年的這股群眾,這股社會基礎也是今日柯克在英國被推崇的原因,他的死使得15萬群眾走上倫敦街頭參與反移民遊行,口號與主張和10年前的右翼運動一致,認為移民侵蝕英國醫療服務、危害生計,這些人的訊息來源多是網路謠言、小報的八卦報導。反移民遊行的群眾高舉英格蘭國旗聖喬治十字旗,基督教聖人聖喬治在傳說裡正是十字軍東征的守護神,以聖喬治之名反對異族、反對不同信仰者,對右翼而言順理成章。
異族與異教徒在宗教敘事裡常與魔鬼連結,柯克的死,是宗教殉道,是魔鬼對基督的攻擊,對既定生活體治裡婚姻、教育、家庭的攻擊,大西洋兩岸為此共鳴。
臺灣的右翼少了基督教這載體,或者說不須藉宗教為載體,便直接訴諸族群與民粹,因為中共,乃至於「中國」、「中國人」,不管其生活真相為何,其面對世界的發展路徑為何,早已被打造為與臺灣對立的魔鬼。黨外時期民主運動號召群眾反對國民黨的同時,把反對國民黨等同於反對外省籍統治者,把反對統治者等同於反對外省人全體,再進而衍申為反中國人,然後等同於反對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與中國,也就是反華。在中國大陸的政權與中國人何其無辜,國民黨正是被他們驅離大陸的政權,結果在臺灣的族群政治裡,國民黨在臺灣的作為,都算在「中國」身上;乃至今日中共的言行,國民黨的大陸政策,都是昔日魔鬼的變形而已。
國民黨昔日以孫文的民族主義立國,今日不得不喊中華文化,無能釐清中國/北京的真正面貌,無從接招民進黨的族群號召。民進黨的族群主義與國民黨的民族主義,看似對立卻本質一致,都混合了右翼民粹,兩岸關係與族群認同相互糾葛,這是臺灣政治的特殊性。有了民進黨、國民黨,右翼政治市場早已飽和,台聯只能撿拾屑末;且少了宗教因素,台聯高舉柯克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