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一青/主筆
全台灣每位民眾都有銀行轉帳經驗,但不一定知道這一按個數字,手續費15元就被銀行拿走了;民眾更不會注意,台灣的銀行,全年跨行轉帳手續費收入最多有60億元。最近,強化帳戶管制成為打詐的第一道防線,這15元的手續費,就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政府會不會要求銀行取消?
會有這個問題被討論,是因詐騙已成為台灣尾大不掉的社會現象。光是今年8月,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就超過1.5萬件詐騙案、被騙金額逾新台幣73億元。金管會要求銀行全面配合,強化帳戶管制成為打詐的第一道防線。台銀、合庫、凱基、郵局等多家金融機構,都針對低餘額或久未往來的帳戶啟動限制,甚至直接銷戶;合庫、兆豐銀更規定存款長期低於1000元即可結清。
然而,這樣的政策卻讓不少民眾直呼「過度擾民」。有人為了高利數位帳戶卻因未常交易遭鎖;有人為了享有每月免手續費轉帳次數,頻繁進出金流,竟差點被認定為人頭戶而凍結;甚至有人上午臨櫃匯款,下午就收到凍結通知,只能請假奔波銀行解鎖。
手續費收入去哪裡?
有沒有「過度擾民」見仁見智,但它也衍生另一個值得更關注的問題是:收多少轉帳手續費合理?
現行跨行轉帳手續費規定為 500 元以下每日首筆免收、501–1000 元為 10 元、1,001元以上為15元。以中央銀行資料推估,2024年全年跨行轉帳手續費收入總額約27~60億元,但跨行轉帳不是「直接把錢搬過去」而已,而是銀行之間每天要做資金清算,因此這些費用並非全數進銀行口袋,而是分給三方,包括ATM 設備銀行約 7~9 元、發卡銀行(持卡人開戶銀行)約 2~3 元及財金公司約 2 元用於跨行清算系統的營運維護。
換言之,這筆手續費除了補貼資訊系統、清算調度、資安監控等「必要成本」外,同時也算是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來源。2024 年銀行體系實際分得就有 24~53 億元。
雖然單筆15元看似微薄,但台灣還是有不少民眾寧願繞路避免支付這15元。例如,有些人利用數位帳戶優惠,把錢轉到有「每月30次免費」的帳戶,需要用錢時再分批轉出;也有些人像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妻子陳佩琪一樣,跨行提款(手續費5元)或現金,存入另一家銀行帳戶。
但這樣看似精打細算的行為,不僅增加金流查核的難處,也增加現金搬運的風險,更凸顯「手續費設計」與「用戶需求」之間的落差,導致更多糾紛。
例如有民眾抱怨,他從其他帳號轉到薪轉戶,再從薪轉戶領錢出來使用,帳戶卻因此被凍結,跑銀行還被行員詢問:「為什麼要轉帳給自己,而不直接用提款卡提領?」他則解釋,沒帶提款卡,加上不想回家拿才直接轉帳,結果被對方質疑:「你這個行為是什麼你知道嗎?很像車手你知道嗎?」
政府要求銀行嚴格防堵詐騙,導致帳戶凍結、審問金流成為日常,民眾因此付出額外的時間成本與不便。同一時間,銀行卻仍持續收取穩定的手續費,累積數十億元收入。對照銀行動輒上千億元的年度獲利,這筆收入對銀行只是零頭,但對一般用戶卻是高頻負擔。尤其手續費成本不透明,在金融機構財報上幾乎無跡可尋。
降低手續費,才是回應社會的誠意
打詐固然重要,但金融服務的公平性同樣需要重視。與其讓民眾為了省 10、15 元而冒險提領現金再轉存,不如趁著打詐政策推動,同步檢討轉帳手續費的收費標準。如比照歐盟推動零手續費跨行轉帳,或至少進一步擴大免收範圍,真正減輕民怨、展現銀行回饋社會的誠意。
但要做這些改變,要檢討的不只是銀行,三方攤提、使用者,如ATM設備商、發卡行、財金公司(公股 ,央行主導)等,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