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涉賄羈押,日前獲准交保,他卻說要「再行深思」3天,讓支持者有足夠時間規劃集結接迎,回填政治資本;而在國外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雖匆匆返台,卻避談是否交還主席大位,創造模糊空間。兩位政治明星未來如何競合,牽動黨內權力版圖再分配。
柯文哲被控收賄羈押1年,9月2日主動聲請具保停押,沒想到在北院9月5日裁定7000萬元交保後,他卻遲遲不願決定是否步出看守所,稱「需再行深思」到9月8日才決定是否接受。這種遲疑與他先前急於交保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外界議論紛紛。不過,從他交保邁出台北地院的那一刻,有數百名小草在外吶喊接迎,可見他已蓄勢待發,準備回補在押權力真空期間的政治資本。
柯文哲慢動作交保 建構「司法不公、政治打壓」框架
在司法程序中,被告通常會迫不及待地尋求交保,但柯文哲的反常舉動,卻可讓支持者解讀為他對司法體系的不信任或遭受政治迫害,不得不帶著委屈交保。最重要的是,柯的慢動作交保,讓外界有更多時間聚焦在他被羈押一年的事實,而非京華城案的實質內容。
藉由「深思是否交保」姿態,柯文哲建構一個「司法不公、政治打壓」框架,向支持者發出他是「政治受難者」的信號;而釋放卻無法馬上籌措7000萬元交保金的消息,更讓他抵銷被控涉貪的負面形象。
從獲准交保到走出北院,柯文哲製造3天等待期的懸念,「柯文哲」三個字成為熱搜字眼,讓他即使身陷囹圄,依然能夠主導議題博眼球。而這3天更給了民眾黨充裕的動員與準備時間,以面面俱到的方式替柯洗塵,規劃一場大型接風行動,重新凝聚小草群體,並測試柯缺席期間的動員能力與組織韌性。
重獲自由的那一刻,柯文哲在小草們疾呼「還我阿北」的簇擁下發表演說。他先向小草溫情喊話:「讓我有勇氣可以走到現在」,接著強調自己跟同案被告李文宗是冤獄,最後把矛頭轉向總統賴清德,痛批:「為何要讓國家陷入四分五裂,你好好想一想吧!」柯成功把民眾注意力聚焦在他與政敵身上,淡化案件爭議,強化無罪形象。
黃國昌號召小草相迎展實力 「還主席」問題轉嫁給民進黨
柯文哲選擇延遲交保,也被解讀是有意等待黃國昌返國;而黃國昌在柯獲准交保後立刻返國,號召支持者於8日前往北檢迎接,更精準捕捉了柯所創造出的3天時間差,讓他得以一方面臉書上發文憂心柯文哲不會接受「如此高的交保金額」,一方面號召支持者聚集。
此外,這次7000萬元的交保金,實與柯文哲上一次具保停押的金額相同,黃國昌把它包裝成「高額交保金」,可強化刻意刁難、司法不公等印象,加深了柯文哲的政治受難者形象,為後續的司法攻防築起防火牆,也可合理化柯延遲交保的行為。黃國昌確實掌握了小草群體心理,凝聚向心力,這在黨內目前無人能出其右。
身為黨主席,黃國昌在精神領袖回歸的關鍵時刻,由他出面組織迎接活動,不僅是對柯文哲的忠誠與支持,更是對外宣示其在黨內的實質影響力。但被問及是否會將黨主席一職歸還柯文哲時,黃卻選擇迴避問題,並將其歸咎於「民進黨挑撥離間、見縫插針」。
黃國昌採取迴避立場,創造出模糊空間,避免了承諾交棒可能帶來的內部矛盾,或拒絕還權可能引發的外界批評。畢竟,承諾歸還主席大位,等同放棄最重要的政治舞台與權力;拒絕則可能被貼上「篡位者」的標籤,引發小草反彈。把交棒質疑轉嫁給民進黨,則可塑造成來自政敵的攻擊,進而激發小草同仇敵愾的情緒。
柯黃如何互動待觀察 牽動第三勢力發展與藍白合
柯文哲是否重登黨內大位,目前仍看不出端倪,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一旦回歸,黨內勢必面臨權力再分配,因此黃國昌選擇保持彈性,動態觀察情勢發展,可最大化自己的議價能力。只是柯、黃二人將從過去的「上對下」垂直關係,將轉變為複雜而難以預測的模式。
民眾黨的圖騰與流量密碼仍然是柯文哲,柯具有的魅力型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人格特質,是民眾黨不可或缺的資產;黃國昌過去一年所累積的領導統御經驗與影響力,則提升了自身地位,提前表態參選新北市長,更展現了他預先卡位的企圖心。
黃國昌迴避是否交還主席大位,暗示他不會輕易放棄過去一年所蓄積的能量,尤其是在柯文哲的司法案件結果未定、政治光環受到訴訟牽制的情況下,黃的實質影響力將遭削弱或持續增長,仍屬未知數。
這種潛在的競合,迫使兩人必須維持表面團結。柯文哲擅長的「一人政黨」與黃國昌的「戰神」風格,如何在黨內融合,將是民眾黨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若處理不當,恐將導致黨內潛在矛盾浮上檯面,甚至牽動白營作為「第三勢力」的定位與發展,影響與國民黨的合縱連橫,替2026年或2028年的選舉佈局投下變數。
此案也再次凸顯了司法案件若烙印上政治符碼,用政爭角度解讀涉訟案情,則司法獨立性與公正性便會受到質疑。即便總統賴清德藉律師節大會中宣示:「行政干預司法時代已過去了!」惟目前朝野各自解讀司法公信力,對於台灣的民主法治發展而言,將產生深遠的危機,令人民陷入信者恆信的焦慮中。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