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烱華/台北報導)加拿大皇家海軍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魁北克號」(HMCS Ville de Québec, FFH 332)與澳洲皇家海軍荷巴特級防空驅逐艦「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 41)編隊6日通過台灣海峽,中共解放軍此次派出陸軍「武直10」攻擊直升機跨越海峽中線進行監控,這也是中共解放軍繼海軍、空軍的航空兵力在台灣海峽空域執行空中巡弋外,中共陸軍航空兵也正式跨入台灣海峽空域的「空中威脅」。

根據資料顯示,武直10最大航程800公里、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時260公里,機身左右各有一個武器掛載短翼,每個短翼下方有兩個掛載點,可加紅箭(HJ)系列反戰車飛彈、天燕90(TY-90)空對空飛彈、7聯裝或32聯裝火箭彈發射器及ET60 324 mm(12.8英寸)輕型魚雷等武器,具備全天候全時域信息化超低空多機多目標協同作戰、對地對空精確打擊的能力。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認為,共軍陸航旋翼機武直10攻擊直升機此次進行加拿大與澳洲兩艘軍艦的監控,應該會順勢運用被動式感測器進行武器追瞄訓練,只是沒有使用主動式感測器,未曾顯露威脅態勢,但在尾隨跟監過程中,數度明顯變化飛行高度,顯然就是在抓住機會追瞄練兵。
對於加拿大與澳洲軍艦共同編隊自南向北穿越臺灣海峽;由於兩艦開啟自動船位識別報告系統(AIS),因此其動態相當透明,張競指出,前述兩艦將穿越臺灣海峽,最初係由加拿大媒體(CTV News)揭露此事,並向加拿大國防高層查證此事,但是加拿大國防部以維護軍事行動安全為由,拒絕評論此事。媒體聲稱加拿大聯合作戰司令部發言人表示,將於6日對此事發表聲明,但迄至目前為止,不論加拿大抑或是澳洲政府或是國防單位,對此事都保持緘默,未曾發表任何評論。
相較之下,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卻主動發佈新聞,由東部戰區發言人施毅於6日發布聲明,回應媒體報導前述兩艦通過臺灣海峽,提出措辭極度強硬抨擊。此種應對模式,張競研判指出,相較以往著重於針對當事國政府所發表聲明進行反擊,顯然共軍在應對處理外籍機艦穿越臺灣海峽,發佈新聞稿之作業原則確實已經有所改變。
對於武直10出現在台海空域,張競認為,共軍派遣海、空軍機艦跟監外籍軍事機艦穿越臺灣海峽的軍事活動樣態,但此次卻派遣陸航「武直十」旋翼機跟監則相當有玄機。首先是該架共軍陸航武直十旋翼機,在實施攔截、查證與跟監前述兩艘外籍軍事艦艇穿越臺灣海峽,任務全程開啟「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 」(ADS-B)系統;換言之,整個活動與飛航動態保持透明,不但海峽兩岸軍民空中動態監控與管理作業體系,都能完整掌握其行蹤,甚至前述兩艘外籍過境軍艦亦可完整辨識其身份與掌握其飛航狀況。
張競進一步說,其次若是對比其飛航高度保持在1500公尺左右,任務全程最高高度曾經一度接近6000呎,亦曾短暫降低至4000呎,但就任務飛航高度而言;第一是全程避開海峽空域國內與國際民用航線班機使用空層,不會干擾民航活動。第二是不適用於直接目視辨識地面或是海面目標,因此必然曾經使用過被動光學感測器,用於協助目視辨識任務目標與獲取影像資料,作為任務執行記錄。
張競透露說,此次武直10的軍事行動最需國人注意的是,任務全程並未透過通信監聽,偵獲任何飛航管制,甚或是執行任務戰術管制指示信文;唯一合理解釋就是該架旋翼機執行任務全程,係透過加密資料鏈路接受地面站臺管制,管制項目包括該機大幅度改變飛行航向以及小幅度變換飛航速度與高度。
張競解釋說,該機到達與通過攔截對象目標上空,向地面站臺回報,同時轉換航向保持尾隨跟監,直到抵達特定空域,向地面站臺回報結束尾隨跟監,開始脫離返航為止,任務全程所有重要節點狀況與動向回報以及領受地面站臺指示,看來都是透過資料鏈路達成通聯、資料交換與接受指管。而從前述兩艦並未對該架旋翼機有所反應或調整航向航速來看,應當不是該兩艦完全未曾察覺遭致該機跟監,特別是該機主動公開飛航動態資訊,兩艦自然就會掌握該機正在尾隨跟監其穿越臺灣海峽動態。因此合理解釋就是該機並未開啟任何主動式感測器,顯現出敵意行動。
張競憂心地說,兩岸軍事態勢變化,對岸共軍從最早的只有海航出海飛航,發展到空軍戰機執行海上任務變成家常便飯,到如今連陸航旋翼機也來軋一腳,運用跟監外籍軍艦湊熱鬧練兵,這其中變化軌跡與幅度真是讓人感慨無比。另外,面對通信截收監聽槓龜,更是讓人不寒而慄;假若共機未曾開啟「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 」(ADS-B)系統,吾人能否掌握其飛航動態?會不會突然跟搭膠舟過海峽般,突然就有武直十在臺灣海峽此岸海岸線現身呢?
張競更語重心長地提醒,與其天天依據中國大陸發射航天器時所發佈的飛航通告(NOTAM:Notice to Airmen),配合國安高層政治演出,發佈全國性警報,毋寧好好重視防空警戒本務,認真對比空中情態與電偵截收狀況,搞清楚真正威脅在何處吧!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