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論媒觀點/樂見網路新聞媒體自律從此奠基

  • Line

A A A
2025-09-01 13:27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特聘教授

在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聚集國內二十餘家媒體的共同努力下,「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Taiwan Alliance for Self-Regulation Online News, TASON)終於在9月1日記者節當天宣布成立,此舉不僅讓台灣媒體自律行動再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促成尚未有法律規範的網路新聞媒體能展現自律的意願。實在是很有意義的進程,更是為台灣媒體自律史留下重要的紀錄。

就台灣媒體發展歷程來看,威權政府習慣以法律或威嚇機制來規範媒體,媒體充其量只是威權政府的傳聲筒或傳令兵;接著到解嚴開放後,媒體市場競爭激烈,此時民眾將媒體視為消遣娛樂的工具,並未對媒體在民主國家應有的角色與功能有正確的認知,因此推動他律運動常遭到漠視,成效不彰。其實從規範媒體的法律、他律,與自律等三律機制來看,法律規範媒體易與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本意相牴觸,亦即政府立法規範媒體易引發疑慮,而他律功能向來不彰,媒體自律便成為各界期盼發揮效能的機制,導致各界期待媒體能建立自律組織及機制,以發揮媒體在民主社會的監督功能。

基於這樣的期許,後來各類媒體陸續成立自律組織,如2006年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成立「新聞自律委員會」(衛星電視)、2012年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成立「兒少新聞自律委員會」(報紙),如果加上早在1970年由無線電視台共同成立的「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當時成立宗旨為「研究電視學術,培植電視人才,改進電視技術,發展電視事業」,後來才逐步納入自律議題)。整體而言,即便台灣在80年代末期解嚴,而媒體自律機制從本世紀才開始建立,中間相隔近二十年,但好的制度永遠不嫌晚,都是好的開始。

不過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與日新月異,媒體作為傳播訊息的工具,其樣態不斷推陳出新,1990年代迅速興起各種網路新聞媒體,不僅法律不足以因應及規範,自律規範與組織也無法跟上傳播科技的發展速度,例如1995年創立的中時電子報、1999年成立的聯合新聞網,以及後來無法計數的網路新聞媒體。正因為這些新興媒體並無對應的媒體法規得以規範其營運及行為,如何將其納入自律規範,避免撼動新聞媒體作為民主機制的基礎,已成為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的重要議題。

面對這些新興媒體及新興議題, 2023年底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曾修改章程,新增「本會會員或本會會員關係企業所經營之網路媒體,得以該網路媒體名義,另加入本會為會員」,雖然此舉在提醒各界應正視網路新聞媒體日益發展,且應納入規範機制的事實,但終究無法解決網路新聞媒體興起後的諸多亂象,例如腥羶色內容處處可見、網路爆料假訊息資訊到處流竄、甚至出現虛構故事充當新聞的內容農場等,成為台灣媒體亂象的主源。

根據媒體市場統計資料顯示,近年台灣民眾透過網路接觸新聞的比例高達 80%,傳統電視與紙本媒體使用率卻分別下滑至56%與16%。這項數據正凸顯規管網路新聞媒體的迫切性。當然社會各界還是對政府應立法規範網路新聞媒體有所期待,例如當年的數位中介服務法,但如前所述,原本應該被媒體監督的政府,卻要立法管制監督它的媒體,聽起來邏輯總是怪怪的,因此該如何規管網媒成為難解的困境。

近來終於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擔任秘書處,邀集公共媒體和族群媒體、傳統商業媒體、網路原生媒體等共同參與,以及邀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媒體改造聯盟、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等公民團體與多位學者專家,形成跨界合作的「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終於宣布在9月1日記者節正式成立。該聯盟自籌備啟動以來,已召開過3次籌備會議與6次工作會議,逐步累積討論成果,並共同訂定《台灣網路新聞自律原則》規範,將為我國網路新聞發展奠定可信、透明的治理基礎。

我們期待台灣媒體不管平面媒體、廣電媒體,到網路新聞媒體,都能建立自律組織,發揮自己管好自己的功能,避免政府伸手入媒體,因為民主國家真的不樂見政府動不動就要立法管制媒體,特別是新聞媒體,因此期待各界一起努力,也多多鼓勵建立各類媒體的自律機制,非常歡迎網媒自律組織「泰山」(TASON)的出現,更歡迎有心自律的優質網媒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