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一青/主筆
閃躲挪移、趨吉避凶是政治手段,氣魄承擔則是政治智慧,盧秀燕若有志於大位,除了政治手腕還得有前瞻視野。擘畫2028年總統大選,盧秀燕可以不選2025年的黨主席,但不能規避對國民黨的責任。如何打造國民黨,應對2026一役、成為2028勝選機器,盧秀燕也該參與籌劃。
接下來的國民黨主席不好當,宜蘭縣、新竹縣市、嘉義市、彰化縣,民進黨只要能成功翻轉一處就算贏,新北市也未嘗沒有可趁之機,想選總統的人若此時挺身當黨主席,兼顧市政難,更會折損。此時所謂國民黨內挺盧派,本質是損盧派、害盧派,只是拿著盧秀燕名號罵朱立倫。
若盧秀燕自己當黨主席不可行,更要關注參與國民黨的未來,與各方共議有利於2026、2028的黨主席人選。盧秀燕的關鍵字是結盟,不是代理人,代理人只是一家一系的事,自己先找個人頂著,小格局,代理人自主性低,手腳綁著懸絲,背後有人操控;結盟則是一群人的結合,實力大小不一、但能做事的一群人群策群力。
關於盧秀燕是否選國民黨主席,從李乾龍拿盧秀燕當話題反朱立倫,到胡志強被傳出要幫盧秀燕當黨主席,這齣戲盡是代理人連續劇。代理人一直有戲碼,因為不見主角有承擔與規劃。
觀眾追國民黨主席這部劇,都只見配角串場,第一季是李乾龍,現在第二季是胡志強,形象看起來,年紀是民眾黨黃國昌的兩倍大,這戲演爛了,對盧秀燕有何好處?
作為反罷免這戰726就交出25:0的完封民進黨成績單,黨主席朱立倫「順利交棒」早早講地很明確,不但自己接受媒體專訪,傳說也在726前當面對盧秀燕說。閃躲挪移、趨吉避凶是盧秀燕在政壇的標誌,但不能用在此時,而是該氣魄承擔,主動參與國民黨,與黨內各方共商,共議黨主席人選。也只有如此,國民黨下任黨主席才有堅實的政治基礎面對2026的難關,即使有損傷,在黨內共識下仍能再接再厲迎戰2028。
盧秀燕無法接招朱立倫拋出的題目,是沒準備好,不夠前瞻,積極性不夠,這也是國民黨政治人物的老課題。不像民進黨,穿著草鞋就敢立定目標,宏亮吹出衝鋒號。國民黨政治人物喜歡猶抱琵琶半遮面,想要等到眾星拱月,營造被黃袍加身的局面,非得等到萬方擁戴才被動地接受推舉。
國民黨政治人物喜歡玩宮廷政治,讓人猜動向企圖,寡人在上,帝心難測,就是要各方仰望天威。國民黨盡是「寡人」,無法同力,遑論同心。
國民黨、民進黨的差異在2024年大選最明顯,侯友宜在2023年5月中才「被徵召」,6月1日成立「競選工作室」,7月1日成立「競選辦公室」,投票前半年才有一群人開始專職打選戰,比賴清德團隊晚了一年半。民進黨政治人物立定目標後,先衝出去再說,國民黨人等著被捧、被徵召。
盧秀燕現在的台中市長市政表現,展現了她治理的手腕,面對萊豬、關稅談判等全國性議題,她以地方首長身分向中央發出呼籲,向中央倡議加上地方施策,既有市政空間,也有全國聲量,有民生優先形象兼有向中央抗衡的政治效果,務實又不躁進。但政治不可能總是一路順遂地打安全牌,她與黨機器不能再保持安全距離,「歲月靜好」或是「不沾鍋」的閃躲挪移作風,此時不適用,反而放任一票代理人成為黨主席選舉的主角。在726表現亮眼的朱立倫早早拋出的題目,對盧秀燕而言是必考題,不能沒有想法、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