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今天重塑台灣戰略格局 張忠謀返台任工研院長

  • Line
張忠謀在退休後成為台灣參加APEC領袖峰會的招牌人物。圖為2023年張忠謀在APEC記者會。資料照片/中央社

張忠謀在退休後成為台灣參加APEC領袖峰會的招牌人物。圖為2023年張忠謀在APEC記者會。資料照片/中央社

A A A
2025-08-18 09:51

(菱傳媒/綜合報導)根據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他的「張忠謀自傳」紀錄,1985年8月18日,40年前的今天,他從美國飛抵台灣,當時的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去機場接他,接任第3任工研院院長,接續創辦台積電,展開他與台灣、台積電一場「與命運的約會」,也造就台積電今日成為全球晶圓代工業第一大的霸主地位,頻被美國總統川普點名,日前川普揚言要針對半導體晶片關稅最高可能300%,更突顯了台積電的重要性。

張忠謀在他的自傳下冊自述,他是在1985年8月18日飛抵台灣,當年他54歲。8月20日舉行院長交接典禮,他從前任院長方賢齊接過印鑑,正式成為工研院院長,接任後的幾個星期,他聽取每個所業務簡報,以他過去20多年在德儀、通用的經驗,他習慣在簡報過程中,遇有問題就發問,但打斷簡報發問卻被「不尊重簡報者」,他的作風引發工研院極大的不適應。

張忠謀在親筆撰寫的自傳中表示,他任工研院院長3年期間,推動三大改革,改革一是做民間企業要做的研究案,也向他們取得研究經費;改革二是成立技術移轉的衍生公司,把人也移過去,他任院長期間,促成5家衍生公司,包括台積電、盟立自動化、台灣光罩、長榮超合金、億威電子,其中,台積電自電子所移轉1百多位員工;改革三是每年考績最低3%員工留職察看。

張忠謀表示,他自認,改革工研院是失敗的,但籌備專業晶圓代工創新模式及衍生出台積電,是他任內最大、也許是唯一成就,但現在很明顯的成就在當時卻是看不出來。

張忠謀在目傳中用「與命運的約會」形容他創辦台積電的機遇,而經過了40年後,台積電在台灣創下不少紀錄,例如它是台灣首家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公司、首家在美國投資千億美元的台灣企業、2023全年用電量達230億度電的首家企業(可供460萬家庭一年供電、近台灣一半家庭數)、首家營業事業所得稅繳納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公司,因此台積電也被稱為「護國神山」。

彭博經濟研究估計,台海若爆發戰爭,全世界將付出約10兆美元(約新台幣311兆元)代價,相當於全球GDP的10%,其中最主要關鍵就是台積電遭到破壞無法生產,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日前表示,如果中國大陸被迫採取武力方式統一台灣,就會成立台灣省國資委,屆時可能會對一些產業進行收歸,這其中或許就包括台積電。

更多新聞:

中共為何辦抗日閱兵?學者:為宣揚中華民國已死 政府應加強二戰宣傳「北京要捏造就是國際笑話」

內政部擬修法明確恢復國籍條件 陸委會:台灣籍非常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