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傳媒/綜合報導)主計總處(15日)逆勢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達4.45%。相較於在美國總統川普大打全球關稅戰後,今年5月主計總處將今年的經濟成長(GDP)下修至3.1%,冷熱之間間差距甚大,一口氣提高了預估值的50%,但學者提醒,上下半年景氣體感溫度落差大,政府應努力穩住內需;中長期而言,全球景氣不確定性升高,旺季不旺恐成常態,政府也應輔導廠商適應國際新局。
主計總處上周五發布經濟預測,估2025年、2026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4.45%、2.81%,在經濟規模成長、新台幣升值兩大因素助攻下,明年人均GDP將首度突破4萬美元,達4萬1019美元。
但是民間機構對於經濟成長率在最近搶單潮之後、能否持續帶旺台灣出口預測保守,台灣經濟研究院預期台灣2025年經濟成長將呈現「前高後低」的發展格局,全年GDP年增率預估為3.02%,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也是僅有3.05%。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鈺泰坦言,這次商品出口、投資預測值等均大幅上修,原因全都圍繞著AI。相較出口、投資的亮麗表現,民間消費露出疲態,主計總處甚至下修今年民間消費成長率至0.85%,成長率不到1%。
以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來看,今年經濟成長率4.45%,國外淨需求就貢獻2.71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僅貢獻0.4個百分點。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美國關稅政策不斷調整,市場訊息紛亂,必須先正確認知當前經濟現況、關稅影響,政府才能對症下藥。孫明德分析,大家都在談關稅上路的衝擊,台灣外銷有7成是資通訊產品,目前不受關稅影響,出口表現亮麗,另外3成為傳產,但傳產外銷主要輸往中國、東南亞,銷往美國是少數。
台灣對等關稅稅率目前高於日本、韓國,不過孫明德認為,日韓出口以汽車、家電為主,結構不同,不能一概比較,關稅對台灣有影響,只是程度並不如外界想像得大;政府已提出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等措施,如同幫廠商「買保險」,對於受到衝擊的傳產,也有編列產業支持的補助金額,有助於減緩衝擊。
孫明德認為,了解台灣出口結構與關稅實質影響後,整體看來台灣外銷穩健,下半年的課題反而是內需。
根據經濟部數據,今年上半年零售業營業額年減0.4%,最新的6月數據也年減2.9%。孫明德表示,有兩因素造成內需疲弱,一是關稅造成消費者觀望,汽車買氣遞延,二是台灣民眾的財富有7成放在房地產,政府去年加強打炒房,房市景氣走疲,加上川普貿易戰,各行各業或多或少受影響,均不利消費信心。
孫明德指出,上半年汽車銷售不佳,主因是民眾觀望進口汽車關稅發展,只要塵埃落定,汽車買氣可望回升,但政府也要有更積極作為,現在在談的普發現金,有刺激內需作用,除此之外,上下半年景氣體感溫度落差很大,央行貨幣政策若能往寬鬆方向走,加上穩定匯率,均有助於提振信心。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則示警,川普祭出高額關稅,為的就是迫使廠商赴美國投資、生產,照此態勢發展,不只排擠國內投資,高薪就業機會也會外流,對內需造成重傷,後續發展必須審慎關注。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