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大罷免塵埃落定後臺灣政治將進入新波段,其中一個看點是縣市長候選人提名,擬參選人們將刀劍出鞘。雖然距離投票日仍有470多天,但斟酌近期政治形勢變化,朝野陣營黨內協調、民調、初選不遠,擬參選人們很快將白刃相向。
選戰千頭萬緒,國際、兩岸大局的走向,乃至參選人、家人的突發事件,都會干擾選戰步調,亦即不只是黑天鵝與灰犀牛,野鴛鴦與小狼犬也會攪亂大局。但選舉不能總是忙著應付突發狀況,如何在紛亂雜沓中抓穩主軸,盡量落實重要步調,甚至設定議題,不跳入對手設定的戰場,清晰地釐清優先順序…在亂局裡仍能有系統地操盤選戰,最關鍵課題。
對擬參選人而言,重點在藉著未來事件簿的手法,描繪未來政局的圖像,預擬自己的選戰步調。
未來事件簿是審時度勢以便分析未來形勢的工具。仿照國安、情治單位的研析手法,菱傳媒連續三年推出未來事件簿,以時間軸呈現未來一年臺灣政局、世界大事的時間節點。未來事件簿不是預言未來的籤詩,而是一份時間地圖,藉以掌握未來事件、觀察環境變化,思考自身優劣勢,設下目標願景時得以有系統的規劃、實行。應用於選戰,參選者可以掌握可能的局勢發展與重要日期,規劃自己的選戰步驟,並且藉以檢討選戰工作進程。
如果參選者是民進黨籍,當下最優先首要的事項為何?提名遊戲規則已出爐,民進黨執政屆滿的縣市才辦初選,非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經徵詢、協調並參考民調等綜合評估後產生單一適當人選。也就是說,彰化縣、桃園市等非執政縣市為例,參選人優先順序裡最首要事項,不是低調綁樁,不是高調造勢,不是力推產業發展政策,而是在民進黨的權力關係圖譜裡整理出權力指標(power index),找出總統/黨主席之外會關鍵影響「2026年選舉對策委員會」的人,然後對這些人下功夫,並從這些人背後的重要支持者、家人下手。
但參選人常會遍地開花,先挑容易進行的事情做,而不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例如參選人總喜歡跑樁腳、跑社團,因為心理上覺得比較踏實,在同溫層裡相濡以沫,在支持者身上得到安全感。但時間寶貴,有系統地操盤才能抓住每個階段的首要工作主軸。組織、文宣都很重要,很關鍵,但是此時power index為首要,參選人旁要有強勢的總幹事、助理抓緊此主軸。
如何釐出主軸,未來事件簿做為選戰基本工具,可以協助參選人看清前方地形地物,以便系統地進行戰略規劃,在每個階段找出當下的主軸並執行,甚至思考進退。例如,當在某個時間點發現資源還未到位,就應該決定是否認賠殺出、持盈保泰;在某個時間點發現民調衝不上來,那就應該思考如何下台階,此後所有操選造勢動作,務虛不務實,目標不在贏得初選,而是等著黨中央與對手拿位置與資源來安撫。
未來事件簿用來協助參選者在紛亂的選務中保持清楚的視野,持續觀照全局,避免見樹不見林迷失大方向,且提供有系統的操作依據。如何把選戰系統化,以致於參與的各方利害關係人可以清楚自己的位置,施力有章法,一直是選戰難題。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帶領的台灣戰略模擬學會(TASS)團隊,在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時嘗試把國安戰略應用於選戰,他曾感嘆選戰常常只是參與者各行其是拼天才,少了系統化的操作。張榮豐說:「TASS找來了一些選舉經驗豐富的朋友來開課。他(她)們雖然無私的和我們分享寶貴的選戰經驗,但因為大部份都屬戰術層次、沒有系統化,以及缺乏標準作業程序(SOP),所以很難複製這些寶貴的經驗。最後TASS還是回到自己的核心技術-戰略規劃、危機管理、情報規劃與處理,來協助柯P打贏這場選戰。」
未來事件簿的概念就是張榮豐在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引進台灣用於國安工作與國家政策規劃,這個基本工具的基礎上,得以施行戰略規劃與危機管理等工作。
籌劃未來選戰工作時,如何在未來事件簿中加入具體的內容,甚至一窺對手的可能策略和出招節奏?這得藉助仔細分析對手的過往言行,美國總統選舉有很多類似例子。
1980年卡特對決雷根,雷根的策士,包括Lee Atwater,便研究卡特1976年參與民主黨初選時的活動,預期卡特在南部州的策略。雷根陣營因此提前發動在南部州的廣告活動,針對福音教徒宣傳。
2004年小布希與凱瑞競逐,共和黨團隊便從前幾次凱瑞的競選言行中,編寫了「凱瑞事件簿演算法」,預測凱瑞在關鍵州的策略。共和黨策士們很自豪地認為,成功的預測了凱瑞在這幾州的優先順序考量。
亦即,往前看的同時,也得往後看;往後看清楚了,前面的局勢分析會紮實更有依據。不只共和黨如此,美國媒體揭露,歐巴馬、希拉蕊團隊在選戰中也有類似例子,民主黨曾因此針對「鐵鏽地帶州」先下手為強。
打戰必得釐清優先順序,因為候選人一天只有24小時;因為再龐大的財庫也不可能花不完,排定優先順序可以決定資源的置放、出擊的節奏。演算對手可能作為,製作未來事件簿,以得到預測性的分析,已成為基本且例行的工作。這套系統化的工具不保證勝選,但讓參選者不至於「盲龜值浮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