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會中決議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新華社並就該次會議議事重點,發布內容相當詳盡新聞通稿,公開宣示未來經濟工作重點方針。
國際社會眾多中國大陸政治情勢評論者與觀察家,針對中共中央決定召開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議程安排,迥異於歷屆四中全會議程多半聚焦在黨 建(黨的建設)或是體制改革議題,第二十屆四中全會議程顯然是將通常會在歷屆第五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研究關於次年度全國人大即將審議由國務院所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建議,調整至本次四中全會進行研討審議。
依據中國大陸黨政機制運作常軌,每五年都會在兩會召開期間內,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審議下個為期五年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並聽取前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總結報告。但為符合中國大陸「以黨領政」政治體制,必然在前一年由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並公佈中國共產黨針對下個為期五年之《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此項政治程序是中國大陸黨政體制運作貫徹與象徵「以黨領政」重要環節。
在此必須指出,由於中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所審議通過政治文件,依據其名稱為不具強制性之《建議》,因此該文件所述內容與建議事項,到最後亦未見得必然會出現在由全國人大全體會議所審議通過下個為期五年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摘要》,假若比較《建議》與《摘要》內容落差,其實不足以顯示中共黨政體系存在矛盾,反而是證明國務院主導編製《摘要》草案以及全國人大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摘要》時,還是具有相當程度自主性;絕非許多中共政治觀察家依據偏見所認定之橡皮圖章。
儘管許多旅居海外政治評論者不斷指稱中共中央刻意推遲召開第二十屆第四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並且刻意繪聲繪影將人事鬥爭與會議期程安排相互連結,編織出許多充滿想像空間論述。究其原因,自然就是因為習近平長久掌握黨政軍大權,對其所堅持立場與主導政策有所異議人士,自然就希望在人事去留議題另做文章,所以才會不斷公開放話,聲稱遲不召開第二十屆第四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必然是黨內路線產生爭議,然後再進一步渲染成人事鬥爭無法定案,但此種推論其實並無事實根據作為基礎,跳躍式臆斷亦很難能夠站得住腳。
若是依據現行《中國共產黨章程》第22條:「……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報告工作,接受監督。……」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分別於2022年10月23日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2023年2月26日至2月28日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並在2024年7月15日至7月18日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因此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在2025年10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完全符合黨章規範,並無可議之處。
其實當7月30日新華社以新聞通稿,發布當次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決定在今年十月份召開第二十屆第四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時,亦在同時以另份新聞通稿,報導中共中央高層在7月23日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情勢和下半年度經濟情勢,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與建議。
儘管吾人無法論斷前述人士向中共中央高層所提建議,所受重視程度能到何種地步,但無論如何,透過新華社新聞通稿對外高調發布此項集會,其實是要表達中共中央進行相關決策時,還是要廣開言路多方聽取意見與建議。此種政治姿態其實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其以黨領政領導地位同時,亦必須展現重視中國共產黨體系以外之各項民意與輿論。
儘管中共中央政治局與政治局常委會是最經常性政策決策機制,但由於治理經濟是當前國政核心議題,因此若是詳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議程,就會發現基本上在每年四月所召開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議程,必然就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而每年七月所召開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議程,必然就有「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並且在每年年底十二月所召開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議程,必然就有「分析○○○○年(次年度)經濟工作」。
除前述固定期程召開之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會針對當前經濟形勢與未來經濟工作列入議程外,亦有可能依據實際需要,在其他月份就此等課題列入議程;諸如2018年10月31日所召開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其議程就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因此積極掌握經濟政策方針,其實更是當前中國共產黨以黨領政治理國政關鍵課題。
吾人必須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本來就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而社會主義思想與共產主義信念都是針對經濟體制,如何解決創造財富與合理分配兩個相互支持而又存在矛盾之基本原則。誠然許多政治觀察家會從中國大陸各個黨政集會所審議通過政策文件中,逐字逐句去掌握理解中南海治理國政解決經貿問題之基本方針;但在研究與精讀此等黨政文件之前,認識中共黨政體制如何處理經濟政策議題之決策程序與遊戲規則,或許才是掌握與理解北京經濟政策風向如何轉變前最重要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