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中市去年行人死亡數高達55人,為全國最多;今年一到四月死亡數來到22人,同樣霸榜。外界抨擊台中是「行人地獄之都」,民代也質疑市府缺乏通盤檢討,導致問題未見改善。為何台中行人死亡案件仍頻傳?台中市提出了哪些對策?
台中近期重大行人死亡事故發生於6月11日,25歲馮姓女子清晨外出遛狗,行經西屯區凱旋路、大鵬路口斑馬線時,遭吳姓駕駛的自小客車撞飛,經送醫搶救15天還是宣告不治。
時間再往前回溯,2022年2月,一名伊拉克籍季姓男子推嬰兒車與台籍妻子行經英才路,在斑馬線遭左轉公車輾過,造成妻兒雙亡;去年9月22日,有兩名東海女大生行經中山路與綠川東街口,亦遭左轉公車撞擊,釀1死1傷。
去年今年行人死亡數 台中都是全國最多
這些在台中街頭發生的悲劇,不僅奪走一條條寶貴的性命,也讓許多家庭破碎。
交通部數據顯示,台中市去年行人死亡數達55人,是全國也是六都最多,與2023年相比,增加8人;桃園和新北死亡數分別為47人、42人,位居第二、三名;台南和高雄去年各有33名行人死亡,並列第四;台北市死亡數23人,則是六都最少。如果以今年一到四月來看,台中行人死亡數22人,仍是全國最嚴重縣市。

在地人士表示,台中會淪為行人地獄之都,很大一部分是騎樓長期遭違規占用,有些是停放汽機車,有的是店家擺放冰箱、灶台、檳榔攤,或者是整排娃娃機,誇張一點甚至將整個騎樓圍住,變成自家空間。當行人在騎樓頻頻遇到障礙物時,只能被迫走到馬路,與車爭道。
市府推動行人友善工程 打造「人車分流」新環境
然而,無法徹底解決騎樓遭店家占用,也不能完全禁止機車停放,是市府面臨的兩難。交通局表示,雖然目前部分騎樓和人行道有條件容許停放機車,但長期仍造成行人繞道或視線遮蔽等安全疑慮。因此,隨著愈來愈多市民希望無障礙通行空間,將著手打造「人車分流」的新環境,一方面繼續整建人行道,一方面大舉增設停車位。


此外,台中市政府也積極推動道路安全行人友善工程,包括退縮行人穿越線、增設行人庇護島、設置行人穿越線照明燈、繪製綠斑馬線,以及行人專用時相和行人早開時相。至於劃設標線型人行道,目前總長度已超過20公里。
只是,這樣的成績單,卻沒有反應在降低交通死傷上。
民代批未從源頭檢討 沒有對症下藥
台中市議員張芬郁質疑,「市府未由源頭通盤檢討,才讓這類案件層出不窮。」她以伊拉克季姓男子妻兒,以及東海女大生案為例,明明可以阻止憾事,但交通局總在事故發生後才補強設施,例如改畫行穿線、增設照明與庇護島,形同亡羊補牢。

張芬郁進一步指出,從爭取交通改善措施,也可以看出市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消極態度。她說,台中市建設局為了友善通行,確實努力執行「道路燙平專案」,卻沒有想過要同步檢討有問題的標線,「我們一再要求,重舖柏油的同時,要考慮標線的畫設配設,市府直到最近才開始重視,但有要求就改變,沒要求就原貌復舊,最後發現問題再刨除重畫,這是我們在地方實際看到的狀況。」
台中市議員周永鴻也批評,對於22條人命的警訊,市府根本無動於衷,他提到,過去質詢時,多次建議應該拉高層級,透過跨局處盤點問題,但遺憾的是,始終未見市府有任何積極作為。
居高不下的行人死亡,是殘酷的事實,也是難以迴避的難堪數字,但是,台中要何時才能擺脫「行人地獄之都」的惡名?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