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台北報導)台北市愛國西路口,日前發生乳癌名醫遭左轉公車撞死的悲劇,再掀「行人地獄」話題。雖然憾事時有所聞,但台北市行人安全整體數據,仍是六都最佳。市府近期積極推動「人本交通」,甚至在嘉興里劃設全台第一個「行人優先區」,由居民共同參與這場「零肇責」的街頭實驗。
上個月19日上午,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行經愛國西路斑馬線時,小跑步遭一輛左轉的欣欣客運撞擊,經送醫仍宣告不治。由於這是台北市今年首起公車肇事致死案件,喪命的又是乳癌名醫,引發不同面向的探討,包括公車司機疏失為何?道路設計是否不足?以及行人在斑馬線上遇到秒數不足,該不該小跑步通過?

根據警方初步調查,63歲的李姓司機,當時在行穿線確實沒有煞停,也沒有指差確認(以手指確認左右有無行人),警方訊後依過失致死罪將他移送偵辦。欣欣客運則承諾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後事,並通報全線駕駛,要求落實轉彎路口「停等、指差確認」。
事發路口長75公尺 擬增設庇護島
至於,道路設計問題,路權團體第一時間前往實測,發現該路口斑馬線長達75公尺,雖綠燈時間有69秒,但未設庇護島。如果以成人自然步伐全程需60秒來計算,或許足夠;但對年長者、行動不便或孩童,常常會來不及走完。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李監事指出,以周醫師來說,因為該處行穿道沒有庇護島,他為求快速通過,就容易造成注意力下降釀成悲劇。他建議,行人不要用快跑方式,應該以最舒適的步伐通過路口,比較能夠留意周遭情況。他也提到,若沒有庇護島且秒數不足的話,安全的作法應該是停在中央分隔島等候下一個綠燈再通行。

案發之後,台北市政府也到現場會勘,並且立即啟動改善措施,包括增設公車左轉時相;在中山南路、羅斯福路和愛國西路西側行穿道,優先建置行人庇護島;退縮西北角行穿線;以及提升該路口照明,強化夜間辨識度。
去年行人死亡23人 北市是六都最佳
不過,即便發生這起不幸意外,從交通部統計來看,台北市去年行人死亡數23人,以及今年一至四月7人,仍是六都最低。
原來,北市府很早就積極擬定行人安全計畫,包括機車退出騎樓及人行道、退縮行人穿越線,以及改善行人庇護島。交通局也建置「台北市行人安全友善環境網」,提供民眾上網查詢住家附近道路改善進度,同時接受民眾通報。
不僅如此,台北市近期還推動行人友善環境,繼大安區大學里和龍泉里畫設行人友善區後,信義區嘉興街175巷9弄,更成為全台第一個行人優先區。

走進這短短60公尺的巷子裡,只見磚紅色瀝青彩色壓花鋪面相當顯眼,巷口還設置「行人優先區起點」招牌,前後兩端的減速丘則用來引導汽機車減速通過。
初期採柏油路面 靠邊走習慣改不了
而在優先區裡,汽機車限速20公里,且禁鳴喇叭;行人不用靠邊走,甚至可以在全寬道路自由通行。若有事故發生,一律都歸究於駕駛方,行人零肇責。
嘉興里里長鄭智耀受訪表示,由於附近信安街往基隆路的車流,都會「抄近路」經過該路段,為了減少外來車進入社區,去年10月得知交通部推動「行人優先區」這項計畫後,於是就與市府著手進行。
鄭智耀說,一開始使用柏油路面,結果行人還是習慣靠邊走,直到今年7月改壓成仿人行道磚,並刷上紅漆,大家才敢走在馬路中間。他解釋,透過不同顏色與柏油路區隔,駕駛進入該路段,也會自動放慢車速,目前收到的效果和反映都還不錯。

只是,要說服居民接受行人優先區,對很多地方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光是停車這件事,就會遇到激烈的反彈。鄭智耀透露,化解疑慮就是一併考慮住戶行走和停車的權益,「通常畫綠色標線的行人專用道,整排都不能停車,但我現在這種作法,路旁可以停車,行人走在路上也獲得法律保障,因為任何肇事都是車子的責任。」
兼顧停車和行走需求 化解居民可能反彈
「我兼顧了停車的需求,也兼顧了做生意的人的需求。」鄭智耀表示,加上駕駛和行人的需求,以及交通安全,當這四項都兼顧了,反對意見就會減少。不過,他也提醒,並不是所有路段都適合做行人優先區,選擇試辦的位置很重要,必須評估車流、居民想法與商業活動,否則很難取得共識。
台北市交通局則表示,行人友善區和優先區的推動,關乎居民對生活空間重新分配的認同,民意的支持是成敗與否的關鍵。交通局說,若嘉興街示範效果良好,未來優先區範圍將向南延伸至嘉興街181巷,甚至不排除擴及至其他鄰里。
可以這麼說,「行人優先區起點」這塊告示牌寫下的意義,不僅是優先區的起點,也是台灣人本交通街頭實驗的起點。當大家有一天能放心走在馬路上,不再提心吊膽地快步穿越,我們才擁有真正的「行人天堂」。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
政策追蹤系列/百年嘉女拚搶人!收男生解招生困境 制服「去女化」恐掀認同焦慮
政策追蹤系列/全台僅剩18所!少子化、平權夾擊 單一性別學校減少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