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黑化司法奏效、沉默螺旋寬待涉案政治人物 高虹安、國民黨吃下定心丸?

  • Line

A A A
2025-07-30 00:00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726大罷免以25比0收場,涉貪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及涉造假連署罷免的國民黨,獲得「沉默螺旋」投票力挺過關。

政治人物以往犯法就面臨淘汰危機的底線被打破,這種道德檢驗寬待的現象,或是近期一連串黑化司法的結果,讓高虹安與國民黨暫時度過危機、吃下定心丸,將挾著這股氣勢,進逼2026年九合一選舉。

第11屆立委去年2月上任,國民黨立委與8席不分區的民眾黨立委聯手合作,以人數過半的絕對優勢通過國會職權修法、《憲法訴訟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財政收支劃分法》、「法庭直播」等相關爭議法案,並刪除、凍結鉅額預算,引發公民團體不滿,連署罷免藍營區域立委及原為白營的高虹安。

大罷免25比0完封 「沉默螺旋」顛覆各界預期

24名藍委及高虹安的罷免案進入第三階段,7月26日投票,沒想到氣勢如虹的大罷免潮竟然意外催出藍營的「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這些藍營支持者雖然表面沉默,聲音沒有呈現在民調上,但感受到危機,紛紛出來投票,導致罷免呈現25比0的完封結果,不同意罷免的票數均大於同意票,跌破眾人眼鏡。

德國政治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1974年提出傳播學理論「沉默螺旋」,說明個體感覺自己的意見與公眾主流意見相悖時,會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保持沉默,這種沉默反過來又強化了主流意見的聲勢,導致更多持不同意見的人選擇沉默,形成一種螺旋式下降的惡性循環,最終讓少數意見完全被「淹沒」。

「沉默螺旋」理論所指涉的群體,他們雖然不願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若進入秘密的投開票所時,因感受到受保護,就會用選票表達自己真正的立場。這群選擇沉默的團體,被視為民調可能失真的不確定因素,也是本次國民黨能保住版圖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1月間為了反制大罷免,通令地方黨部連署罷免民進黨民代,幹部在時間壓力下,被迫做出抄襲黨員名單、私用戶役政系統等違法行為,多人認罪,被依觸犯偽造文書、《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起訴。按照過去的選舉文化,國民黨的形象理應大傷,但本次的罷免結果卻反其道而行,顯然「沉默螺旋」買單藍營的訴求。

此外,新竹市長高虹安因詐領助理費,被台北地院依《貪污治罪條例》判刑7年4月,目前停職中。高所涉的貪污屬絕對重罪,比藍營偽造文書還嚴重,損及公職人員廉潔。但她不僅挺過罷免危機,所獲得的12萬4360張「不同意罷免」票數,更比2022年市長選舉時所拿到的9萬8121張選票,還多出2萬6239張,成長率高達2成67。新竹人未因她涉貪而棄如敝屣,反而加碼相挺,顛覆選舉思維。

司法遭到猛烈黑化 「涉案即是危機」鐵律已被突破

會出現如此弔詭的結果,或與近期司法遭到猛烈黑化有關,以至於人民不再相信民主社會最終的定紛止爭機制,只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看到的資訊,進而各自解讀。這不只對司法是一記警鐘,更是憲政體制的危機。人民若不再相信司法,各類權力將失去末端的制衡仲裁機制,而出現濫用與擅斷的可能性。

台灣民主化後,政治人物在人民的催促下進行司法改革,2011年通過《法官法》,確立執政者不易濫用人事調動或獎懲,以影響法官的審判獨立及檢察官的偵查獨立。司法官行使職務若有違失,可透過內部管考以及評鑑、監察院、職務法庭等外部機制約束制衡,當事人亦有聲請監督與救濟的管道。因此近年來國人對於司法的批評,多限縮於院檢對個案認事用法不妥的質疑,較少無差別攻擊全體司法。

但自去年起部分政治人物涉入刑案後,以往「政治不介入司法」的默契逐漸解構,涉案者自覺受到冤屈,未循評鑑、監察院等正常管道尋求救濟,反透過另類方式對外發聲黑化司法,以致司法公信力節節受損;而司法機關與人員面對鋪天蓋地的政治質疑,不能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偵查與審判獨立,悶不吭聲,亦被解讀是否有默認意味。

司法無法掙脫政治纏繞,逐漸窒息,人民開始失去對司法中立性的期待,轉而回歸內心的政治信仰價值,各自解讀政治人物涉案的對與錯,並反射在726的大罷免投票上,藍白支持者願意站出來,再給涉案的國民黨與高虹安一次機會,說明了以往「涉案即是危機」的鐵律已被突破。

攻擊司法出現模仿效應 黑化司法已出現紅利

攻擊司法出現模仿效應,從民眾黨聲援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案件開始,到國民黨偽造連署案砲打辦案人員、涉貪的民進黨前桃園市長鄭文燦指責檢察官、藍營南投縣信義鄉長全志堅支持者塞爆法院爆發衝突。這股風潮不分政黨,甚至外溢到非政治案件,連被控行賄的博弈教父陳政谷都重轟檢察官,這種強烈「法敵對意識」的行為,過去並不常見,如今被告卻甘願冒著風險激化對立,意味著黑化司法已出現紅利。

司法威信慢慢遭到啃食,涉案的政治人物獲得「沉默螺旋」寬待,猶如吃下定心丸,進逼2026年的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對此,執政者基於憲政體制維護者的地位,責無旁貸要對「選賢與能」負起最大責任。民進黨若缺乏維護司法公信力的積極行動,則2026九合一選舉後,政治結構恐漸漸質變。

與罷團保持距離的民進黨,面對25比0的下場,秘書長林右昌請辭下台,罷免藍委徐巧芯的領銜人曹興誠更表示第二波的823大罷免交給民進黨自行努力,凸顯大罷免若落入藍綠對決的戲碼,罷團力有未逮。民進黨該繼續延續防守策略,或是易位轉攻,領頭與百萬罷軍並肩作戰,目前懸而未決。

憲法法庭遭癱瘓 執政者有義務重建司法公信力

從選舉結果而論,民進黨2024年的立委選舉與726大罷免均居於下風,某種程度說明了固守城池的策略已走到死路,考量罷團仍不信任藍白,綠營未來或有可能選擇正面迎戰,主動出擊,仿效藍白陣營,在國會不斷提出大量法案,並訴諸民意,迫使藍白坐上談判桌。

面對藍白通過的法案,掌控行政權的綠營若技術性不配合,爆發行政與立法間的爭議,經總統賴清德行使院際調解權後仍無法消弭,依照《憲法訴訟法》規定,處理「機關爭議案件」的最終機關就是憲法法庭。換言之,目前被藍白癱瘓的憲法法庭,綠營有可能透過零和賽局的對抗而重啟運作。

欲降低「政治介入司法」質疑,民進黨身為執政者,有義務提出制度性規範,保護國家民主萬年發展,因此綠營之前所主張的,把「施壓」司法放入《刑法》的「妨害司法公正罪章」中處罰,或將再度捲土重來,向民眾宣講其必要性,讓不分朝野的政治人物乃至於有權勢者,對於干預司法有所忌憚,重新建立司法公信力。

726的罷免結果說明藍營的動員依舊非常強悍,基本教義派即便成為「沉默螺旋」,關鍵時刻仍願意站出來相挺。而今離第二波823罷免7藍委只剩不到一個月,挑戰更高、處境更為艱難,綠營是否要調整身分,從罷團側翼改為領頭羊,近期就得決定,迫在眉睫。

更多新聞:

分析/成功守住白營柯文哲故鄉! 高虹安為2026取得有利位置

分析/從催票率看大罷免!藍綠基本盤同步衰退 傅崐萁選民支持度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