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鳳專欄/精準罷免才是上策 無差別全面大罷免失誤

  • Line

A A A
2025-07-30 00:00

陳敏鳳/政治評論員

《菱傳媒》專欄之前就討論過罷免案的策略,當時提出,最好將罷免的席次鎖定在10多席左右,形成一個中型的戰場;但後來因為民進黨的投入,以及罷團之間的競合,成為一個24+7的大戰場。面對戰場規模的改變,綠營和罷團並沒有因應態勢而改變策略,是這次敗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事後諸葛,但還是可以提出討論。首先,這場高達24席的罷免戰,投票率各地都在五成多,已經接近歷屆縣市首長選舉的六成左右投票率。

這代表這場選舉已經非罷免戰而是選舉戰,既是選舉戰,那就該是藍+白對決民進黨+公民團體,互相有政黨的動員力道和造勢聲勢。但罷團堅持是公民自主,不要造成藍綠對決,而民進黨怕被罷團攻擊,成為2026年的麻煩,也一直堅持只做罷團的附隨組織。

但當藍營發動全藍軍大造勢,政治明星上場時,聲勢浩大,的確是有選舉造勢召喚藍軍歸隊的效果,致使本來預估藍營人馬可能只有七成出來投票,卻催出藍軍基本盤近九成的投票率,連2024年沒有出來投給藍營立委的選民,這次也補上了不同意票。

而罷團的場次的確也是很熱很溫馨,可是很分散。一位民進黨市議員就私下表示,14天之內,台北市民進黨動員了八場造勢晚會,這麼頻繁的動員一定有重覆的部份,所以即使八場全是爆滿的情況,那到底有沒有擴散效應並不清楚,肯定的是引起反罷者的警覺性;綠營甚至認為,賴士葆的場合故意弄得人很少,也是打悲情牌的招數之一,鬆動綠營人士的投票率。

如果民進黨在三階後接手,整個罷免型態就會接近國民黨的造勢形態,也是民進黨傳統的造勢活動,形成政黨對決,那綠營的投票率應不致比較低。這場情況把同意票與2024年的立委得票數比一比,很多選區同意票比去年還少,顯然並沒有把去年綠營投票者全數動員出來;但藍軍有,且超過很多,才造成要罷免24席立委,卻一席也沒有過的結果。

有人力主不能打成藍綠對決,但結果出來了,藍軍有人會認為不是民進黨幹的嗎?罷團也對民進黨的切割不滿意,而政治結果不是民進黨要負責任嗎?那些原本不主張藍綠對決的人,就是矇著眼睛的假道學,沒有藍綠對決,綠軍的票就是催不到全部。

而藍軍在過程中一直打的不就是賴清德及行政院嗎?這府院不是綠的嗎?結果府院只躲在後面,連雜質說和普發一萬元也講不清楚?如果是藍綠對決,民進黨的作戰反應會如此之慢嗎?公民團體會幫你行政院解釋嗎?

當戰局已經改變了,策略也該跟著變。《菱傳媒》本專欄也提到當藍軍打著反罷就是反賴清德時,綠營就該投入了,若全數投入,同意票會不如2024年?

如本文一開頭所述,當時若整個罷免策略就鎖定精準罷免的策略,挑選幾個或者十多個仇恨值高的立委選區下手,公民團體可以繼續占前排,民進黨做後手,這樣既有正當性也有效果,每個被罷的理由可以清楚呈現。後來這樣散彈打鳥,也造成了藍軍口中無差別打擊的惡罷印象。且中型戰場對藍營威脅性不大,沒有團滅的危機感,其投票率就會比較接近罷免案而非正規的選舉案,對罷免案才更有利。

無差別地全面大罷免方式,是這次罷免的最大失誤之一,容易坐實讓人覺得民進黨輸不甘心,要藉罷免贏回來,而不是因為藍委在過去一年搞的國會亂象,而必須改革國會。如今,一席也沒有罷掉,歷經罷免地獄折磨的人會放過你嗎?國會只會更亂而已。

引用網友的話,歷史的教訓:「改變局勢的是會做事的人,不是會講理的人」;如今的台灣政壇亦然,不會面對及解決問題,講了一百次的道理也沒用。台灣政治領導人需要一個傾聽不同意見、深知人心所向的人,而不是一個永遠覺得自己是比較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