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傳媒/綜合報導)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以今(27日)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台灣政治嚴重極化,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
她指出,在民主國家中,分立政府並不罕見,「台灣執政黨和在野黨需尋求妥協,強化治理,為人民帶來更好的成果」。
葛來儀曾任過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防部的資深顧問,是民主黨時期重要的中國專家,對於台灣選舉也常發表評論,她和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在合著的《美台關係─中國挑戰會導向衝突嗎?》中認為,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更明顯強化,臺灣同時也面臨中國共產黨透過政治作戰逐漸侵蝕臺灣人民意志的危機,而後者通常被忽視,若不加以解決,也將對美國的利益造成更大傷害
另外,「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亞洲計畫非常駐研究員傅利曼(Joshua B. Freedman)近期撰文分析大罷免投票及其影響指出,自去年總統立委選舉以來,台灣政黨鬥爭變得十分激烈,導致政府幾乎陷入停擺。
這次首波立委大罷免全數未通過,國民黨將維持立法院多數地位。傅利曼預測,挺過罷免案的立委可能會比以前更強硬反對民進黨施政,「任何妥協的可能性恐怕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
他寫道,一旦台灣國內政治領袖陷入政黨之爭,將難以制定有效策略來應對北京的壓力,也會無法妥善應對與華府之間的關係。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於1921年成立,廣泛被認為是「外交界的經濟學人」、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美國川普政府首任期間對台交往政策從以往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逐漸擺盪靠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就是因為該智庫帶起的討論。
另一方面,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今天受訪表示,以長遠角度來看,這次的結果「對台灣所有政黨都有利」。
身為中立觀察者,孔明尚指出,這樣的結果避免一種可能對台灣民主制度構成新挑戰的先例,這種先例恐怕未來會被用來對付所有政黨。
他說,「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罷免確實是適當的」,但他不認為台灣人民希望看到「大罷免變成常態」的先例。
「傳統基金會」是近50年來共和黨的重要智庫,它成立於1973年,總部設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雷根時代對政策開始有很大影響力,而川普最喜歡的總統,雷根就是其中之一。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