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傳媒/台北報導)首波24加1罷免案昨(26日)投開票,全數遭否決。台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分析,從結果來看,這次罷免投票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民進黨抗中保台路線被否定,未來中共對台灣的滲透可能進一步深化。
小笠原接受「產經新聞」採訪表示,這次罷免行動由民間團體發起,獲得執政民進黨支持。6月上旬左右,罷免派仍被認為占上風。國民黨原本打算「以罷制罷」,但沒有成功蒐集到足夠連署,加上黨中央缺乏領導,情勢一度非常不利。然而,國民黨立委開始動員,舉辦反罷免小型說明會,重整態勢。
他表示,總統賴清德6月下旬展開全台巡迴演講,強調「國家團結」,卻因為一句發言被部分人士解讀為「在野黨是雜質,應該被過濾」,激起在野支持者憤怒,成為反攻契機。
小笠原指出,從投票結果來看,這是整場情勢的轉捩點。進入最後階段,國民黨逐步反攻,挺罷免一方逐漸失去動能。
他表示,罷免派原本希望至少成功罷免6人,最好能達到10人,否則之後補選將陷入苦戰。如今罷免人數為零,補選自然不會舉行,罷免派可說是全面敗北。雖然8月23日還將針對7名國民黨立委進行罷免投票,但當初在連署階段就陷入苦戰,成功可能性不高。
小笠原分析,目前台灣輿論呈現支持與不支持賴總統、執政與在野支持率勢均力敵的「M字型」兩極化趨勢。這次罷免投票結果,取決於M型的哪一邊選民能被動員出來投票。
他指出,從活動現場來看,挺罷免氣勢較強,看起來投票意願也比較高;另一方面,不少選民存有疑慮,質疑罷免試圖推翻去年1月剛選出的立委是否妥當。這些抱持疑問的選民最後是否出門投票,直到最後一刻都難料;國民黨正是成功挖掘出這群人,讓他們投下反罷免票。
小笠原表示,國民黨主張,如果民進黨重新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將失去監督機能,讓民進黨更加專橫。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甚至直接用「獨裁」來批判賴清德政府。雖然從海外視角來看,在民主主義獲得保障的台灣,如此輕易使用「獨裁」一詞被質疑是否妥當,但在野黨支持者中,許多人認為民進黨政府變得專橫,甚至濫用司法壓制異己,有走向獨裁的傾向。
小笠原指出,這次罷免案選區達24個,規模幾乎可視為「小型立委選舉」。挺罷免方提出兩大主張,一是認為立法院的在野黨行為正在破壞民主;二是認為現在不罷免這些「親中派」立委,台灣就完蛋了,帶有強烈危機意識。然而,設下如此明確的主張,最終結果卻是全部沒過,這代表台灣選民沒有認可他們的主張,這將產生重大影響,對賴清德政權而言也是非常嚴峻的情勢。
小笠原表示,面對罷免結果為「零」,必須承認「國民黨立委是親中派」的說法沒有獲得多數選民認同。儘管有人認為罷免失敗只不過「一切回到原點」,但他不這麼認為。
他指出,回顧台灣政治,去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顯示,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持續10年的民進黨優勢局面告一段落。隨著民眾黨創辦人柯文哲崛起,民進黨的優勢地位遭動搖。這次結果進一步確認民進黨優勢地位時代的終結,預料這個變化趨勢將對明年的九合一選舉,以及2028年總統大選產生深遠影響。
他強調,雖然民進黨優勢不再,但台灣社會的「台灣認同」並未改變。根據政治大學最新民調,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以及希望維持現狀的民意仍未改變,真正改變的是政黨版圖趨於均勢。
小笠原指出,民進黨優勢逐漸流失的背景之一,是台灣社會對「一個政黨長期執政有風險」的共識。目前批判民進黨最強烈的是年輕世代;他們沒有轉向中國認同,也明確反對統一,但對民進黨打著「抗中保台」大旗來操控政治、爭取主導權的做法,產生懷疑。
他表示,支持柯文哲的年輕人,不滿民進黨未能有效回應低薪、不穩定就業、高房價等問題。他們普遍認為,「我們雖然不希望統一,但有必要與中國對話。我們也不認為中國會立刻侵台,反而因為民進黨政府對中國強硬,才導致情勢緊張」。當然,也有不少年輕人支持賴政府「絕不向中國低頭」,可見年輕族群內部也出現分裂。
小笠原警告,過去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在這次罷免投票中等於被否定。對中國而言,這將是非常有利的局面,今後中國共產黨對台灣的滲透行動可能進一步深化。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