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2025年夏天,民進黨力推的罷免行動以明顯挫敗收場。昨天7月26日這場政治豪賭,原意在重塑國會權力平衡、挽救朝小野大的執政劣勢,最終卻引發強烈反彈。罷免投票不但未能改變立法院結構,反而讓民眾對執政黨的操弄感與焦慮感大幅升高。這場政治動員的失敗,不僅象徵一次戰術操作的挫折,更揭露出深層的結構危機與三重政治挑戰。
一、罷免政治化與正當性崩壞:從制度問責到選民反感
罷免制度設計本為民主機制中的一環,用以讓民意在特定情境下對代議士進行中途審判,然而此次行動卻遭濫用為政黨對抗工具。執政黨與親綠側翼組織將罷免行動包裝為「反共護台」,意圖使其升高至道德與意識形態的戰場,卻無法說服對生活困境更有感的選民。選民看見的,不是對制度的修正,而是政治權謀的再現,進而拒絕配合動員。
司法選擇性辦案與行政資源傾斜亦讓不少民眾質疑:這還是民主問責?還是政府為一黨之私在操弄制度?當罷免變成權力與資源集中化的政治工具,不少人開始同情被罷免者,進而反向投票表態,這種「挺弱抗霸」的氛圍反映出民眾對公平正義的更高期待。
二、政治策略的失焦:罷免與民意脈動錯位
在當前台灣民眾對生活壓力、兩岸局勢、物價與能源轉型極為關注的背景下,政府卻選擇將政治能量集中於高張力的罷免戰線,這無異於對民意訴求的錯判。從青年低薪、租屋壓力,到中小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不安,民進黨並未拿出有效回應,卻將罷免操作視為優先事項,正是其政績評價日漸惡化的主因之一。
三、後罷免時代的三重政治挑戰
這場「大失敗」已不僅止於一場罷免案的結果,而是開啟了一連串政治連鎖效應,民進黨將面臨三項重大挑戰:
1. 治理模式的轉型壓力
賴清德政府已難再依賴對抗式政治處理「朝小野大」格局。人事提名、預算審查、政策推動皆需跨黨協商。若執政者持續採取單邊強推或形塑對立的手法,不僅將加深國會僵局,更可能加速社會對執政黨的不信任。這意味著,未來民進黨若無妥協能力與制度性權力分享的調適,恐將進一步陷入執政癱瘓。
2. 2026與2028選舉前景堪憂
此次罷免案反倒為在野黨團結造勢提供了平台,也讓藍營鞏固基本盤、地方派系士氣大振。從歷來經驗看,罷免失利往往會衝擊執政黨後續選戰布局,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選舉,民進黨將面臨愈發艱難的選情環境。罷免操作不成,反為在野陣營提供組織與議題動能,形成長期戰略上的位移與壓力。
3. 賴清德的黨內挑戰與路線衝突
賴總統面對的不僅是外部困局,還包括來自黨內的派系壓力與路線辯論。從「罷免失利」的責任歸屬、施政優先順序,到未來是否調整對中戰略,都可能引發內部不同聲音。新潮流與英系之間的微妙緊張、傳統本土派對政策偏離基層民意的焦慮,都預示著民進黨將迎來一段內部重新整隊的陣痛期。
四、對抗中國的戰略再思考:抗中路線遭遇民意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罷免論述與國安、統戰議題高度連結,卻未能激起大規模共鳴,反映出選民對抗中框架的信賴度出現動搖。特別是在民生困頓、區域和平呼聲升高的情境下,單純訴諸「抗中保台」已難成為萬能解方。未來民意對兩岸關係的期待,恐將從對抗式話語轉向和平穩定的治理思維,執政者若無調整,恐將落後於時代脈動。
結語:學會對話與分享,才有未來
這場罷免操作的失敗,不只是策略不當,更是政治文化與社會脈動錯位的反映。民主治理不可能建立在高張力的對立動員上,唯有回到協商、妥協、與民眾同理的治理思維,才可能重建政治信任。對民進黨而言,此刻不是計較輸贏的時候,而是要面對民意轉向與制度現實的關鍵時刻。真正的改革,不是換掉對手,而是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