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漢光演習係中華民國政府針對驗證臺澎防衛作戰戰略構想與作戰計畫,所舉辦年度性與系列性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儘管諸多軍事評論者皆宣稱漢光演習前身為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前,每年循例所舉辦之《中美聯合軍事演習》。
但若是注意到從1979年雙方斷交並廢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經過5年後,才在1984年舉辦漢光一號演習,並且爾後逐年保持相同演習名稱,僅將號次更動以便有所區分;其實吾人就可認清漢光演習與中美聯合軍事演習,就演習架構、想定與課目等特性而言,其實相互間毫無任何銜接關係可言。
舉辦漢光演習最初時期係著眼於分區驗證各個不同地域所擬定作戰計畫可行性與適當性,當時由於國軍缺乏電腦輔助兵棋系統,因此在草創初期漢光演習架構都是透過設定演習想定,先實施討論提報模式兵棋推演,藉由研討作戰構想並針對作戰計畫細節提問辯論,希望發掘問題尋找缺失;並隨後依據研討所獲初步結論,透過實兵驗證確認作戰計畫可行性。
在首次舉辦漢光演習時,政府為提振國內民心士氣,因此特別安排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先生親自主持三軍火力展示演練,並邀請政府首長、各國使節、地方官員與民意代表參與盛會。由於三軍火力展示實彈射擊獲得臺灣社會普遍正面回應與評價,因此就成為爾後每年漢光演習最後壓軸大戲,同時更藉由三軍火力展示實彈射擊各次預校,透過廣邀各界人士參觀演練,發展成為國軍對外鞏固公共關係以及推廣全民國防社會教育重要管道。
漢光演習所採用兵棋推演、實兵驗證以及火力展示三階段架構歷經十餘年後,由於科技進步,國軍開始引進電腦輔助兵棋系統,透過計算機模擬戰場情境與有限度自動測裁判定交戰結果,漢光演習開始將提報研討模式兵棋推演階段,轉換成為藉由電腦兵棋系統支援之指揮所兵棋推演,然後再依據電腦兵棋推演初步結論實施實兵驗證;此時漢光演習亦從針對特定有限作戰地域,開始轉變成臺澎金馬普遍動員參與之全面性演習。
不過由於整個臺灣社會出生率下降,政府亦有感於財力無法維持常備部隊大量員額,因此隨著國防人力編制撤裁員額縮減,專門針對漢光演習動員規模亦隨之產生變化。後來國防部更考慮到國防財力負荷與軍事預算調整,開始將諸多年度系列性兩棲登陸、傘兵空降以及地面部隊實兵對抗軍事演練,順勢納入漢光演習實兵驗證階段同時操演;而且臺灣社會都會配合歷年漢光演習配合實施發放防空警報進行演練,同時亦將後備軍人動員召集演練納入驗證項目,因此在漢光演習期間內,事實上會同步實施多項軍事演練,但未見得會與年度漢光演習核心推演想定具有緊密結合因果關係。
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最後階段,其國安幕僚團隊認為漢光演習將範圍僅限於軍事演練,其實無法真正研討出面對國家安全威脅時,政府行政體系與國安機制如何因應危機,因此開始倡議在漢光演習兵棋推演前,先透過舉辦政軍高層兵棋推演(政軍兵推),透過召集政府各個部會重要首長,集中研討並演練如何應對國家安全危機課題。
透過前述發展過程,此時漢光演習成為涵蓋政軍高層兵棋推演、軍事體系指揮所電腦兵棋推演、實兵演練與驗證、火力示範以及最後演習檢討所構成最完整架構;而且由於整個國際戰略態勢轉變,華盛頓開始積極思考運用臺灣牌應對北京,因此開始派遣美軍現役人員開始觀摩並參與漢光演習,更積極推薦曾任戰區層級退役高階將領,以觀察員名義在漢光演習不同階段擔任國軍首長顧問。當時陳水扁政府國安團隊更刻意將美方積極派員參與漢光演習,當成重要政治指標對外釋放訊息,希望藉此經營政治票房,因此相關活動內情就開始對外曝光。
隨後在馬英九總統接任總統後,國軍有感於多年以來由於每年都要舉辦漢光演習,部隊任務負荷相當沉重;而且逐年實施漢光演習所發現缺失,若須針對問題認真調整部隊架構與運作規範改正缺點,在下次演習前間隔時間不足,亦很難完全加以改善,因此曾有段時間呈請上級同意,將逐次漢光演習間隔期程加長,不再是每年舉辦漢光演習,但卻因此引發政壇諸多臆測,最後又再將間隔期程恢復原狀,保持每年實施漢光演習。
不過由於國軍檢討將三軍各個不同部隊集中實施火力示範,必須耗費大量兵力並且歷次預演所耗用彈藥,其實未見得能夠符合落實訓練成果所需成本效益。因此漢光演習開始與火力示範脫鉤,並將諸多實彈射擊演練回歸至正常部隊訓練流路,並將精準武器射擊演練規劃配合靶標靶區勤務作業能量,改為逐季實施射擊驗證與測驗考核;但亦讓政府層峰失去視導三軍火力展示經營政治威望機會,國軍亦無法再藉此年度精準武器射擊大秀經營公共關係。
國軍舉辦演習在向社會公眾展示戰力同時,其實亦須考量軍機保密需求;因此在規劃演習課目時,都儘量讓演練課目與驗證課目保持低調,並且刻意安排三軍統帥高調視導展示課目,透過安排媒體報導視導課目,吸引社會焦點匯聚在預先安排演練示範項目,以便掩護高度機密敏感之實兵演練與驗證課目。所以媒體報導漢光演習重點項目與焦點,基本上都是國防單位認為可向公眾宣達公布項目,但卻會儘量避免讓機密關鍵設施與動態曝光。
最後必須指出,鐵打營盤流水兵,軍中人士經常更替,社會基礎建設不斷變化,戰略環境隨時更動,武器科技更是日新月異,戰術戰法隨時翻新,因此只要有兵就必須經常練兵,透過演習訓練驗證作戰構想與計畫,只要經過相當時日,就必須檢討是否仍然可行,而透過演習尋找缺點更是無法迴避過程。
同樣亦須提醒,政府國安體系謀士智囊以及行政團隊首長亦如走馬燈不斷更替,在檢討漢光演習時,政府高層必須思考是否應當重新恢復舉辦軍政高層兵棋推演,讓文職官員與行政首長獲得演練面對國家安全危機時,其所應採取應對措施以及其所負責主管政務面向,是否亦有妥善因應方案?
就綠營執政應對精進漢光演習最重要績效來說,軍政高層兵棋推演無出其右,而且其格局與架構不是賴政府所倡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桌上兵棋推演所能望其項背;當前賴政府國安團隊是否應該重起爐灶,再度結合漢光演習舉辦政軍高層兵棋推演,且讓吾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