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過去,因為社會風氣保守,全台各地興辦不少男校和女校,如今,性別平權受到重視,加上少子化衝擊,單一性別學校正快速減少。以高中階段為例,目前女校僅剩15所、男校更只有3所,台北市合計9所為全國最多。專家認為,儘管男女合校已成主流,但單一性別學校仍有其存在價值,應保障「教育選擇權」,讓家長和學生自主決定理想的學習環境。
對許多四、五、六年級生而言,男生讀國高中都要剃三分頭,女生則流行「清湯掛麵」的齊耳短髮,男校、女校甚至被戲稱為「和尚學校」、「尼姑學校」。那是髮禁的年代,也是性別隔離的年代。
女校創設歷史意涵 包括提升受教權
當時之所以普設男校、女校,除了順應保守風氣,亦為學校管理方便。但女校的設立,其實也包含了促進女性教育權益的進步意涵。以嘉義女中為例,創校於日治時期,初衷就是為了提升女性受教機會。
然而,隨著兩性平權意識抬頭,以及少子化壓力,許多男校、女校招生已陸續取消性別限制,或者先由特殊班開始,混合招生試水溫。


根據教育部統計,95學年全台尚有13所單一性別國中,33所高中;到了今年114學年度,已減至國中6所,高中18所。
觀察目前單一性別高中,結果顯示男校僅存3所,包括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成功中學,以及新北市私立徐匯中學;女校則有15所,分布以台北市最多,共7所,其中北一女中、中山女中與景美女中為公立學校,其餘多為私立教會學校;台中則有曉明女中和台中女中;南部原本有3所,但嘉義女中今年招收30名男學生後,女校只剩台南市私立聖功高中和高雄女中。
「是否招收女生?」 成功高中也曾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男校、女校其實違反性別平權,但為何建中、北一女等傳統明星高中仍然可以堅持單一性別傳統?原來《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3條明訂學校不得基於性別進行差別待遇,卻設但書容許「基於歷史傳統、特定教育目標或其他正當理由」,經主管機關核准,得以設立單一性別的學校、班級或課程。
不過,其實成功中學多年前也曾討論「是否招收女生?」並做問卷調查了解各界想法,結果大部分學生和校友都希望維持男校傳統,校方最終決定從善如流,尊重多數意見。
即便如此,單一性別學校是否仍有繼續存在必要?以及男女分校還是合校比較好?一直以來都有論戰。
男女各有優勢 專家:競合有利學習
歸納贊成維持男校女校傳統的家長與學生的意見,可以發現,多半認為單一性別的環境單純、較無感情困擾,能專注課業;也有人是對傳統校風有歸屬感,尤其考上前三志願的男校女校,更當成一種榮耀。相對地,贊成男女合校的意見,主要還是希望學生應該提早適應社會環境,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輔導理事長彭淑燕指出,早期觀念普遍認為單一性別學校,比較不會有男女感情上的問題,但現在觀念都改了,「當獲取知識不再限於校園時,家長和學生面臨很多挑戰,尤其媒體和網路的資訊太多了,根本防不勝防,倒不如用健康的心態,學習怎麼樣和異性相處尊重。」她提到,過往經驗顯示,男女各有自己的優勢,「在同一個校園裡競合,其實有利學習。」
「單一性別學校減少是大勢所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則表示,隨著教育理念多元,促進變革的聲音本來就會愈來愈多,但無論是男校、女校或者合校,最終都應回歸學生本身的學習權利。
「教育選擇權」觀點 應有選擇分校權利
只是,男校或女校的存廢,現在更大的危機是招生困境。侯俊良說,單一性別學校要不要繼續堅持,會陸續有更多討論聲音,少子化是殘酷的現實,「光靠單一性別,學校要維持量體,都會出現一些問題。」
彭淑燕則從「教育選擇權」出發認為,《教育基本法》強調家長有權為子女選擇適切的教育方式,當然也包括選擇男校或女校就讀。她指出,即使未來單一性別學校可能逐漸消失,但在這段過渡期內,仍應確保家長與學生有選擇的空間與權利,由自己決定高中生活的樣態。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