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一青/主筆
台電在這次丹娜絲颱風,以及朝野爭執總共4000億元撥補預算中,再度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從燃料成本、電價機制、產業補貼、能源政策、國家重大投資計畫等,這些因素交替影響下,台電的虧損早已長年政策未調整所累積的「結構性虧損」。再加上台灣長年維持「低電價」的社會共識,台電的虧損,不只是會計數字惡化,終究還是全民買單。
丹娜絲颱風橫掃南台灣,不僅創下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的紀錄,也造成嘉南地區嚴重電力災情。台電大批人員日夜搶修,仍不幸發生意外,7月12日台南七股傳出因停電釀成的火警奪走一命,7月15日,嘉義縣義竹鄉又有一名台電工程人員觸電重傷,至今仍在加護病房觀察。
幾乎在同一時間,立法院刪除《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中原擬撥補台電的千億元補助,加上先前新台幣3,000億元撥補未獲通過,讓財務本已緊張的台電再陷雪崩邊緣。
對此,台電坦言,若無補助資金支持,只能透過電價費率審議會彌補虧損,但勢必推升民生與產業成本,引發通膨疑慮。商總理事長許舒博也表示,台電負債比高達9成,9月電價審議會應該會爭取提高電價,否則以目前的發電結構觀察,「台電財務撐不住」。
台電今年前5月虧損285億元,累計虧損達4,514億元,負債高逾2.6兆元,其中計息負債高達1.69兆元,每年光是繳利息就逼近320億元。
「賣越多、虧越多」──這句話近年不時被拿來形容台電的營運困境,對一個肩負全台穩定供電責任的國營企業而言,這不只是帳面的赤字,更是制度性失衡的警訊。
成本暴漲售價凍漲 能源轉型的隱形代價
導致台電虧損的第一道風暴,來自國際燃料價格高漲。自2021年起,天然氣、煤炭等主要發電燃料價格飆升,特別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更一度翻倍。台電作為主力電力供應者,天然氣與煤炭合計發電比重接近八成,成本自然劇增。
然而,面對發電成本上升,台電卻無法如民營企業一樣轉嫁成本,原因就在於台灣的電價多年未依成本足額調整。以台電今年5月底止的財報顯示,每度電價成本為3.9379元,但售價卻只有3.5721元,等同賣出一度電就要虧損0.3658元。
而為了維持物價、民生用電的價格穩定,台電從2022年至2024年,分別吸收2,807億、2,586億、600億元,三年吸收成本高達5,993億元。這場「燃料暴漲vs電價凍漲」的矛盾,讓台電陷入結構性虧損的泥沼。
台電的營收結構還面臨工業電價優惠,這項措施始於1980年代,為配合招商與出口導向政策,但至今未依產業結構調整。
以2023年的數據觀察,台灣用電最大的為工業部門,共使用1,524.93億度電,占55.31%。第二大用電為住宅部門,使用517.07億度電,占18.76%。第三大用電為服務業部門,使用485.33億度電,占17.6%。第四大用電為能源部門,使用177.82億度電,占6.45%。農業部門為第五大,使用32.77億度電,占1.19%。第六大用電為運輸部門,使用18.98億度電,占0.69%。
另外,政府積極推動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轉型,雖為長遠發展鋪路,但短期內對台電的財務壓力不容忽視。為降低投資風險、鼓勵綠能發展,台電必須以高於市價的保證收購價,長期向太陽能與風電業者購電,加上設置再生能源備援機組、電網建設與儲能系統等巨額投資,形成另一筆沉重支出。
且近兩年台灣能源結構改變,非核家園之後火力發電占比提高,須使用天然氣、煤礦或石油等燃料,必須大量向外購買燃料,在目前發購電量佔整體將近7成的情況下,2023年台電全年支出約1兆元,其中購買燃料費用即超過6000億,且已是連續2年突破此一數字。
台電近5年再生能源購電從2019年的近249億到2023年的逾900億元,平均每度則從4.26元到5.20元。
根據公開資料,台電2024年全年總支出達9,125億元,雖較前一年減少867億元,但購入電力中的「其他」年增288億元,達到1,916億元;輔助服務也從23億元增加到44億元,反映再生能源供給上升帶來的供電調度挑戰。
更關鍵的是,這些再生能源建設與維運成本並未全數反映在民眾的電價帳單上。換句話說,轉型的代價,先由台電「代墊」。
同時,台電今年固定資產投資計畫高達2,690億元,創下近年投資高峰。其中今年包括南科超高壓變電所擴建、寶山超高壓變電所新建工程,以及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建計、通霄電廠第二期更新改建、大林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等,都是國家重大投資計畫。
關鍵之問:誰該為電力真實成本埋單?
從燃料成本、電價機制到產業補貼與能源政策、國家重大投資計畫,一連串因素交織下,台電的虧損早已不是單一年度的突發事件,而是長年政策未調整所累積的「結構性虧損」。
政府雖於2022年起調整電價兩次,但幅度有限,僅能暫緩台電虧損壓力,難以真正翻轉財務結構。若再考慮碳費上路後,台電須繳納自己電廠及辦公大樓自用電力約15億元的支出,台電財務狀況有可能更加嚴竣。
台灣長年維持「低電價」社會共識,固然保障民生與產業發展,但當能源轉型與國際成本環境劇變,這項共識是否有調整空間?
能源價格必須真實反映成本,才能讓市場運作有效,也才能避免國營事業成為財政黑洞。台電的虧損,不只是會計數字的惡化,當全民用電的帳單被延後結算,終究還是全民買單──只是晚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