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上個月屏東三地門溯溪秘境海神宮,發生3人戲水溺斃悲劇,不僅引發私人土地是否應納入管理的爭議,也再次曝露民眾水域安全教育的不足。根據統計,屏東是去年六都之外溺水人數最多的縣市,光是海神宮近5年就奪走6條人命。當溺水案件頻傳,政府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民眾在親水活動中,又該如何自保?
位於三地門鄉茂林風景區的海神宮,其實並非廟宇,而是源自排灣族神話的地名。該處擁有峭壁、深潭、奇特峽谷,青山環繞、溪水清澈,吸引不少遊客溯溪、露營,是夏日避暑勝地。但部分深潭暗藏漩渦和暗流,在絕美景緻下危機四伏。
上個月11日,高雄有3名男子相約至海神宮遊玩,不幸發生溺水,雖然警消及時趕抵救援,但3人送醫後還是回天乏術。屏東縣消防局指出,連同這起事故,海神宮近5年已傳出4起溺水意外,共造成6死1傷。消防署資料亦顯示,去年屏東縣共計36人溺水,是六都以外溺水人數最多的縣市。
鄉公所無奈 設告示牌遊客仍私闖
目前海神宮已成屏東溺水問題的焦點,儘管社會大眾要求相關單位提出對策,但該地區周邊多為私人原住民保留地,縣府和鄉公所坦言「無法介入管理」。
「沒辦法,都是私人土地,要怎麼去管理?這是我們的難處。」三地門鄉公所觀光文化所長華秀琴無奈表示,公部門能做的就是加強宣導和勸導,「我們設立那麼多告示牌,可是遊客沒有在遵守,也不會去看,根本不管設立多少告示牌。」


事實上,海神宮並未對外開放,現場也的確設有告示牌,載明「此處水深危險,嚴禁游泳戲水跳水」,還是擋不住遊客私自闖入,往往就容易發生意外。
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表示,像是海神宮這類私人土地對外開放,或者遊客可進入的天然溪谷,雖然是台灣水域安全管理的結構性難題,但還是可以介入。他說:「防溺屬於公共安全議題,即便土地屬私人,政府仍有責任透過調查與分析,將其公告為高風險水域,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傳出地主傾向封路 公所協助報准
不過,據了解海神宮周邊地主已達成初步共識,將成立管理協會以統一處理垃圾、溺水等問題。三地門鄉公所觀光文化所長華秀琴透露,不少地主傾向暫時封路、禁止遊客進入,公所將行文報請縣府核准,若獲同意,將依地主意願封閉至協會正式成立並完成管理機制後,再考慮重新開放。她說,目前公所正協助地主進行前置作業,預計最快年底完成,明年開始運作。

然而,海神宮3人溺斃事件,也帶出溺水頻傳的問題。根據消防署歸納歷年事故,有2大主要原因,分別是「輕忽水域活動危險性」、「未穿戴救生設備」。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指出,陸域和海域的特性截然不同,陸域溪水暴漲,或者深潭地形落差大形成漩渦,易讓人反應不及;海域常見的離岸流,則會將遊客拉向外海導致傷亡,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殺手。
防溺保命關鍵 專家:救生衣最安全
「第一是穿救生衣,救生衣是最安全的啦!」台北市游泳協會理事長林詮錄呼籲,戲水防溺最基本的保命措施就是穿戴救生裝備,並選擇有救生員駐點的安全水域。根據救生協會研究發現,若落水者有穿救生衣,超過九成能成功獲救;反之,未穿救生衣者的死亡率高達七成。

董東璟則認為,我國目前水域安全體系仍待加強,不僅政府部門間權責分工機制模糊,水域安全也多半流於宣導,缺乏正式課程。他建議應從國民水域安全教育做起,並推動設置救生哨站、智慧監視系統及擴充科技救援設備,提升消防、海巡與地方政府的即時反應能力。
水域安全的問題,不光是政府有責,或許民眾多一點風險意識和備妥裝備,就能夠在發生溺水意外的時候,為自己多爭取一些獲救的時間,避免撼事發生。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