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傳媒/綜合報導)針對台灣與美國對等關稅談判進度,在總統府公布賴清德總統在台北的國安團隊與人在美國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的談判小組視訊對談後,今(9日)《中央社》再以不具名國安人士的方式報導,台美關稅談判並沒有「卡關」,這名國安人士在報導中表示,總統每天掌握談判團隊的談判進度。
這名國安人士表示,依據美方說法,這14個國家屬於談判沒有進展、不成功,或沒有必要談下去的國家,因此給予較高對等關稅稅率。簡言之,這些國家在過去談判歷程是相對比較艱辛,但是台灣顯然不在其中,以8日的狀況而言,「當然是沒有在裡邊比較好」。

國安人士表示,關稅談判規模龐大,例如日本的核心項目是汽車,韓國也有汽車,且占出口量很大,因此與美方在談判時的爭執可能會比較高。被問到台美關稅談判何時會有結果?該人士說,無法預測。總統每天掌握談判團隊的談判進度,台美從4月初就開始進行關稅談判,持續進行中。
在總統府公開說明談判情況前,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7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因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他猜測觸礁的兩個可能原因,一是台灣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二是台灣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而擬以降低汽車貨物稅作為補償,但遭美方拒絕。
國安人士不評論施俊吉的看法,但該人士說,施俊吉提及的兩個理由是需要逐步來談的,他「不覺得現在有什麼卡關或觸礁」。
該人士也舉例,在一個關稅正常談判的情況下,單以乳製品而言,可能就有10幾個不同稅號,每個稅則、稅號的稅不盡相同,同一個產品可能有其他不同稅則,同一個類型可能3至4種不同稅則,就要花較長時間談判;以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為例,談得蠻久,且都還沒進入細則與項目。
另外,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明賢昨日在臉書上撰文說明自己的最新評估,他表示,台灣對等關稅應該會落在15-20%這區間。稅率高過這區間,不論是美國或台灣都沒有好處,畢竟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國家,台灣也是美國ICT和半導體最重要供應鏈。台灣若能談成還不錯的結果,也會給日本韓國製造額外壓力,台灣若在美國有稅率優勢,這樣對日韓在科技業與台灣競爭大不利。
他同時認為,現在台美之間的談判焦點是在農業上,而非是汔車產業,因為汽車關稅和貨物稅最大問題是稅損,金額不小但還有解決空間。「農業部分牽涉到食安,很容易被解釋為在美國壓迫下放棄國人健康。」這些困難不論哪個國家都會碰到。要不然日本也不會為稻米死守不願意退讓。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