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鳳/政治評論員
罷團發動的大罷免本來氣勢如虹,近來卻因若干事件,在聲勢上有反轉趨勢,藍軍似乎撿到槍,找到了如何催動不同意罷免者的投票意願,聲勢上增長不少;至於罷免方,利用全台大遶境來造勢,固然炒熱了地方的熱度,但整體仍被外界認為暫時居弱勢。賴總統十講受限總統高度,或是換賴主席十講揮灑自如些。
不可諱言地,大罷免的聲勢在六月底被二事件占據了風頭。其一是賴總統的國家團結十講,由於內容被在野黨批評針對打壓異己,同是綠營也有不少雜音,認為總統談話缺乏總統高度,因此在聲勢有下壓傾向。第二則是前北市長副市長彭振聲夫人過世之事。
其實,賴總統的國家團結十講說穿了也是配合大罷免,為了避免藍綠對決,或者造外界認為總統在罷免在野黨立委,賴總統才以這種形勢安排十講,明顯是為了罷免而安上了國家團結的名稱,但也顯得格格不入。
賴總統這十講,對本來就贊成罷免者,或者綠營支持者並無影響,但卻意外鼓勵本來不贊同罷免也不投票的人,或者是淺藍,或者是淺綠,因此造成了這一波大罷免聲勢的起伏。
賴總統接下來還有六講,很多綠營的人有點擔心,藍營則似乎想要全包場,每場都想進場挑毛病,再拿來作文章。
現在罷團只有遶境行動,沒有大的論述,也是需要改進之處。看看目前雙方的論戰,藍軍集中在每個立委的本身表現上,並且訴求,只做一年就遭到罷免並不合理。這個把大戰場個別化成小戰場的作法,似乎有效地吸引反罷民眾,針對個別立委進行評價,而非整體藍白去年的國會之亂。
把大戰場轉化成個別立委的評論戰時,罷免方往往就輸一半。這位立委若無涉及貪污犯罪,且藍委這會期迅速解凍預算,以減仇恨值的情況下,選民容易遺忘這場大罷免的源頭,是去年國會亂象造成的苦果,極可能就接受了藍軍的訴求,單就個別立委考量而投下反罷免票。
且整個藍軍除了黨中央之外,似乎都作戰力十足,發起多場的說明會,雖說不能募款,但顯然資源也頗為充足,尤其在每個縣市長及四都首長侯友宜、蔣萬安、盧秀燕、張善政等出面為立委、掃街及掛保證,也增強了反罷的氣勢。
因此,綠營政治明星及二都首長都應該接棒論述,把大罷免拉回2024年的國會亂砍預算亂象,才能召喚中間選民同意投票罷免。
罷免走到這裡,綠營實在也不用再以公民團體為前提,民進黨只是相伴而行,尤其當賴總統下軍令全力協助之際,早已形成藍綠對決之勢。罷團都是素人,在號召力及政治閃光亮度上難免偏低,綠營應該站在第一線,不用再顧及會搶罷團功勞,搞得雙方難以並行向前,只有停滯不前。
主要是一旦不成功,要直接面對苦果的就是綠營。一旦這次罷免不成功,未來藍白主導的國會,只會對行政部門更變本加厲,而四年只能使用一次的罷免卻已用完,無法再行罷免抵制。一旦國會結構沒有改變,執政將更困難。正如戰爭名言,戰爭該不該是一回事,既然開打就是要贏,還在瞻前顧後,真是不合時宜。
至於賴總統的十講,如果賴總統放棄總統的名稱,單純以黨主席身份,也在下班時間去參與罷團的活動,也就是賴主席的十講可能要比賴總統的十講,更能發揮戰力,避免包袱。帶著總統的光環,難免要以總統發言的尺度受到檢驗,若單純的黨主席也許可以好揮灑些,也不必受總統高度之限,更不會輕率了總統之職。
其實,綠營也還有一張王牌,就是前總統蔡英文,這張王牌要不要打,要如何打,就看民進黨要贏的決心有多少了。
最後,是彭振聲太太的事情,目前真相不明,短期對綠營也許不利,但彭的財產不明罪以及目前查出來的、沒查出來的還有很多,也許是短空長多的格局也未必。但此事並非重點,重點還是在於綠營和罷團需要重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