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追蹤系列/搶蓋最高媽祖神像 地方政府也撩落去 能帶動人潮?專家打問號

  • Line

A A A
2025-05-24 00:00

(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媽祖是台灣人普遍的信仰,除了瘋遶境、進香,各地掀起搶蓋最高媽祖神像熱潮。不只廟宇投入,地方政府也競相規畫文化園區興建高聳神像,例如已完工的澎湖重光媽祖銅像,以及去年動工的台中大安媽祖雕像。只是,地方政府主導這些「信仰型觀光建設」,不僅遭質疑未保持宗教中立,能否帶動發展吸引人潮,專家也打上大問號。

「頭頂九垂鳳冠,身著五爪金龍黃袍,手持吉祥如意,端坐龍頭椅。」這是竹南后厝龍鳳宮對廟內巨型媽祖神像的介紹。龍鳳宮的天上聖母像,就蓋在後殿三樓,從宮廟正面抬頭一看,媽祖的氣勢十足,卻又顯得和藹慈祥。

根據廟方資料,該媽祖神像建於1983年,內部有12層樓高,外觀達41.212公尺,曾經是全台最高的媽祖神像,雖然2022年被澎湖重光媽祖銅像超越,但至今仍是全台最高的坐姿媽祖,也是竹南重要地標之一,被信眾稱為「大媽祖」。

馬祖打造第一個巨神像 澎湖銅像世界最高

近年來,搶蓋全台最高媽祖神像,成了一股熱潮,其中有部分和竹南后厝龍鳳宮一樣,由廟宇自行籌資興建;另一種是地方政府主導,規劃媽祖文化園區,並在園區內興建巨形媽祖神像。

竹南后厝龍鳳宮的媽祖神像(左圖),外觀達41公尺高;連江縣的媽祖巨神像是由花岡岩打造。翻攝竹南龍鳳宮臉書、馬祖風景管理處官網

早在2009年,連江線政府就打造第一個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園區內矗立一座由365塊花崗岩雕琢而成的媽祖巨神像,高約29.6公尺。

到了2022年,位在澎湖馬公重光的媽祖文化園區第1期銅像工程也完成,48公尺高的媽祖銅像拔地而起,號稱是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像,甚至超過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像,以及紐約自由女神像。這座銅像歷經10年、三任縣長,從換址、興建、停建到續建,命運多舛,最後是在爭議中啟用。

場景拉回本島,台中市也要爭蓋「全台最高的媽祖像」,去年8月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的媽祖雕像正式動工,規劃要興建30公尺高的媽祖雕像,預計2026年就可以完工。

完工的澎湖重光媽祖銅像(左圖)和興建中的台中大安媽祖神像(右圖)爭全台最高媽祖神像。翻攝澎湖縣政府臉書、台中市府提供

根據市府規畫,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是海線重大建設,園區腹地達4.4公頃,號稱神像主體30公尺加上既有基座,可達53.6公尺,超越重光媽祖銅像。未來園區完工,將朝休閒渡假模式開發,結合媽祖、海洋、休閒等元素,成為中台灣觀光新亮點。

地方興建宗教園區 遭質疑獨厚不中立

不過,地方政府一頭熱興建宗教文化園區,也遭質疑違反宗教中立。

去年大安港媽祖動工的一個月後,台灣宗教自由關懷協會和基督教長老教會約50人赴台中市政府前陳情,並以唱聖歌方式抗議政府提供公有地興建特定宗教雕像。協會發言人也是國防部前部長的蔡明憲指出:「政府對宗教要中立,不能對特定宗教特別好,不能用政府的土地、預算、人力做這個工作,這個是違法、違憲的。」

台灣宗教自由關懷協會和基督教長老教會去年9月赴台中市府前廣場抗議,質疑興建文化園區和媽祖神像違反宗教中立。翻攝畫面

當時市府澄清指出,園區規劃方向為文化觀光而非宗教導向,土地為遊憩用地符合土地使用規定。市府並強調,雕像本體為公共藝術,過去也曾舉辦慶祝耶誕、穆斯林友善之旅等活動,不會獨厚特定團體。

湄洲島成功難複製 廟宇與信眾有獨特連結

但除了宗教中立的質疑之外,媽祖文化園區以觀光為導向,能不能帶動地方發展、吸引人潮,又是一大問題。

研究媽祖信仰數十年的空中大學退休教授蔡相煇直言,地方政府藉由宗教文化園區推動觀光是可以理解,但不容易成功。他舉對岸的例子指出,這類園區很多,但失敗也很多,「就湄洲島成功,為什麼?因為它有一個很好的背景,是媽祖的故鄉。」

「古代的廟宇本來就是人群聚落裡面的一個經濟中心。」蔡相煇提到,媽祖遶境等長時間累積的文化因素,形成廟宇獨特的傳統民俗,民眾有信仰就會想去朝聖;相反的,「如果跟那個地方沒有淵源,沒有信仰的連結,為什麼要選擇去那裡進香?」

也許各縣市發展觀光不易,需要蓋地標級的大神景點吸引人潮,但無論是「宗教導向的觀光創意」或者「觀光導向的宗教信仰」,回到信仰的初衷,重點並不在廟宇神像的高矮大小,而是在香客們「心誠則靈」。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

政策追蹤系列/揭密移動的國寶 故宮文物外展「溫濕度大作戰」

政策追蹤系列/百萬人潮背後的呼救!小琉球觀光「擠」破頭 與生態平衡陷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