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外交表現曾被日本媒體譏嘲言行粗鄙,認為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無能為日本加分。
石破去年10月初任首相,11月驚險度過眾議員大選、連任首相,緊接著便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高峰會,與20位國家領袖/代表同場。秘魯總統府的歡迎儀式上,石破雙臂交叉抱胸,散漫的身體語言裡呈現防禦姿態。在會議休息/準備時間,各國領袖隨性走動、相互致意;石破不動,在座位上低頭滑手機、翻資料,落單的角落生物。馬來西亞總理、加拿大總理主動趨前與石破握手,對方站著伸手躬身,他大辣辣坐著;地主秘魯總統博盧阿爾特與石破握手時,也是博盧阿爾特站、石破坐,絲毫不懂應該起身以示尊重女性。閉幕式各國領袖合照時,因為交通因素,石破缺席了,這張歷史性照片獨缺日本角色。出醜不只如此,接下來在巴西的G20高峰會,石破領帶歪斜地進入會場。
日本媒體回顧前首相安倍等人在國際場合談笑風生的照片影像,對比石破的自閉:「國際會議的休息時間通常是各國領導人一對一討論問題的寶貴機會,前首相安倍晉三和岸田文雄在此採取了積極舉措,建立信任關係。」輿論說社交才是國際外交的精髓,譏石破沒見過世面。
為了石破的失態,外相岩屋毅痛罵了外務審議官赤堀毅;12月3日在眾議院全體會議上,石破坦承外交禮儀不足,必須謙虛而真誠地反思。媒體持續質疑石破的性格不適合外交:「聽說他即使在國內也不是那種會交朋友的人,但希望在外交場合能表現地友善。」石破被拍到在公開場合用餐時,拿碗的姿勢,把大拇指伸入碗內、貼著碗的內緣,就像臺灣攤販上菜時大拇指泡湯的姿勢,有評論婉轉地建議他:「用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支撐碗底,將拇指輕輕放在碗邊,是一種很好的禮節。」意謂鄉巴佬上不了檯面。
連與川普的首次會面,石破也被拿來與前首相安倍比較,川普以「朋友」描繪他第一任時與安倍的關係,兩人互動時總親熱;相較之下首次與石破碰面,記者會結束川普連手都沒握就轉頭丟下石破,遑論川普上任時石破求見未得,反而是安倍遺孀受邀到海湖莊園與川普共餐。
石破雖然不像安倍晉三是政治家族第三代──安倍的祖父是眾議員、外祖父與外叔祖父皆是首相、父親是外務大臣、弟弟岸信夫也是國會議員,安倍小時候首相官邸就是他私人遊樂場;但石破也來自世家,父親石破二朗是自民黨要角,任參議員也曾入閣,石破會參政源自於他父親的好友,前首相田中角榮的提拔而繼承父親遺志。1986年首次當選眾議員至今,石破幾度入閣、挑戰自民黨總裁一職、自組派系、鑽研國防議題,石破不可能沒見過世面;對涉外軍事議題有創見的石破,面對美國關稅戰新局,不可能只縮在牆角。
被譏評之餘石破的外交成績逐漸展現:APEC之後,除了二月與川普碰面,石破到過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更密切、層次高,石破本人、外相、前首相、前自民黨幹事長都和中國外長王毅會面過,中日雙方還有經濟高層對話。石破正採取更多元和平衡的方法,與中國的密切、推動和東南亞國家建構政治與經濟聯盟,皆是避險策略的一環。
川普四月親自發文證實已和日本代表碰面,白宮宣稱美日談判取得重大進展,石茂隨之表態將親自訪美、接續談判,石破內閣斬獲不少外交成績。當國際輿論驚訝於中美關稅戰中白宮的迅速讓步時,石破也正採取和北京類似的手法,中日互援,也積極爭取東南亞,皆拉幫結派一起因應美國。有西方媒體認為,中國面對美國時的挑釁姿態,鼓舞了其他國採取強硬立場,但從石破的作為看來,未必只是從北京的姿態得到靈感,他從政至今積極關注如何在兩強間的縫隙取得最大利益,也是他今日在關稅戰中打開一條路的思維背景。在推動與北京互動時,石破政府相當主動,安排赴白宮的同時,與中南海的聯繫早就啟動,北京從白宮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讓石破更驗證了其思路、政策的正確。
近日美日談判穩健徐行,密集的部長集會談正展開,不僅針對非關稅壁壘和經濟安全,包含擴大雙邊貿易。日本也明確表態,要建構談判制度,意思是不能只靠川普那套元首外交,彼此的專業機關互為對口。
整體的外交作為上,日本採取謹慎但積極的態度,一系列的提案企圖減輕關稅的不利影響,同時維護美日戰略聯盟,這反映了日本所面臨的長期政治上依靠美國的局勢,以及其想要的平衡行為,拉著中國、東南亞來支撐。日本必須建立一個超越美日雙邊關係的國際經濟政治動態關係,才能回過頭來要求美國不要動輒拿關稅唬人。
隨著美日協商的推動,石破的堅定迥異於年初求見川普時的姿態。石破說:「不急著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繼續尋求獲豁免所有關稅。」他堅持底線不急躁,不像臺灣一下子就把自己的關稅降到零,然後搶著排隊赴美朝聖。涉日專家也是國際新聞節目製作人王克殷分析地很道地,石破的戰鬥姿勢不是對內的政治表演,而是強烈表達日本維持現狀的決心:「石破茂反問,如果把日本的工廠全部遷移到美國,在美國進行生產,這樣也解決不了問題。」石破認為可長可久的經貿秩序才是應對川普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