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印度與巴基斯坦自1947年8月分別自英國獲得成為自治領獨立政治地位,後來再陸續建國,就開始紛爭不斷;1947年與1965年雙方為克什米爾兩度發生戰爭,到1971年雙方再為東巴基斯坦尋求獨立成為孟加拉國發生大規模戰爭。但隨後在1999年印巴再於克什米爾卡吉爾地區發生武裝衝突,但衝突規模已經開始明顯縮減,等到2019年2月下旬雙方再度於克什米爾發生衝突時,整個軍事行動主軸就變成空戰交鋒,而地面部隊行動規模更是明顯縮減。
本次印巴再度於克什米爾地區發生衝突,係因4月22日印度所控制克什米爾地區度假勝地巴哈甘,遭受不明人士針對印度教徒實施恐怖攻擊,並以行刑式手段殺死26人。事後印度政府指控巴基斯坦應為恐怖攻擊事件負責,並指稱巴國在克什米爾控制線周邊,設立多個營區包庇恐怖份子進駐活動。但巴基斯坦斷然否認涉入其中,因此引發印度與巴基斯坦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實際控制線附近相互開火交鋒。
儘管新德里與伊斯蘭馬巴德雙方到目前為止,並未發布廣泛性軍事動員命令;但在5月7日凌晨,印度以「辛杜爾作戰行動」(Operation Sindoor)為軍事行動代名,跨越控制線對另方多個克什米爾異議反抗組織營地實施火力打擊。巴基斯坦則是順勢發動反擊行動,就目前公開資訊顯示,印度空軍嚴重受創損失慘重;隨後雙方地面部隊開始使用地對地導彈、火炮與傳統火箭相互轟擊。
儘管情勢升溫,但未來狀況發展前景尚不至於完全失控,到達國際社會所擔心運用核武相互攻擊地步。就目前各項客觀狀況,吾人若要推估印巴衝突未來前景,基本上還是有其理則可循;首先就是雙方發動大規模地面作戰,特別是投射大量兵力跨越控制線,希望佔領更多區域,將雙方原本在克什米爾軍事對峙界線,亦就是各方所稱印巴控制線或是簡稱為控制線(LOC:Line of Control)完全改變,恐怕機率相當有限。
當然亦有政治評論者指出,4月24日巴基斯坦方面在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已經單方面宣布擱置(suspended)1972年《希姆拉和約》( Simla Agreement),而雙方在該和約條款中,承認克什米爾地區軍事對峙控制線,承諾不會採取單方面行動改變現狀;如今巴基斯坦將此協議擱置,顯然就有可能發動地面作戰,跨界入侵印度。但巴基斯坦決定擱置而非廢止,其實就是將此當成抗議印度在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決定暫停執行1960年雙方所簽訂《印度河流域水資源條約》(IWT:Indus Waters Treaty),雙方未來就此協商可用談判籌碼,因此確實不宜將此誤判成巴基斯坦有意趁機發動地面作戰,投射兵力跨境擴大克什米爾佔領區。
吾人必須嚴肅認識到,儘管印巴對於雙方透過《希姆拉和約》所承認之控制線,在法理詮釋上存在明顯落差,但無論如何,該條疆界線總還是雙方維持軍事對峙最可靠地理參考座標,亦是可供規範各自軍事活動合理基礎。假若印巴衝突從各種火力投射相互報復模式,轉變到運用地面部隊跨越控制線,升級到兵力投射並擴大佔領地域,其實是在心理層面上完全扯裂該條控制線約束力,未來若要衝突降溫後收拾殘局,再度協商建立另條控制線,必然會大費周章,並且也很難達成協議。
其實從1999年克什米爾卡吉爾地區衝突,雙方都曾派出地面部隊佔領原先由對方所控制地域,但最後還是在國際社會多方壓力下,各自退回原本控制線後方,維持原有軍事對峙態勢。吾人就可理解,為何後續印巴雙方邊境衝突所有軍事行動,都是限制在火力投射層面,但卻很難提升到動用地面部隊,跨越控制線實施兵力投射。但是話說回來,若是衝突被雙方約制在火力投射層面,其實對控制衝突將態勢降溫,透過停火休戰過程,回復到衝突前對峙狀態相對有利。若是升溫到兵力投射層面,將既有控制線扯裂,擴大佔領地域範圍,就算達成停火休戰協議,後續處理撤兵返防等決策與配套方案,其複雜程度將要更費手腳方能順利處理解決。
再者就要指出,儘管5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透過社交媒體宣稱印巴雙方同意「停火」(cease fire),隨後印巴雙方都各自證實此項訊息;但吾人必須理解,「停火」相對於「休戰」(truce)以及「停戰」(armistice)意涵不盡相同,約束程度亦有差異。嚴格來說,印巴克什米爾紛爭衝突至今,算起來僅有《希姆拉和約》算得上是停戰協議,但其並未徹底解決領土或邊境爭議;因此會導致雙方衝突矛盾根源並未獲得處理並得到最終協議。
其實印巴雙方具有直接通聯協商管道,在停火獲得證實後,印度外交部對外宣稱,印度和巴基斯坦軍事行動總司令5月12日將會再次會談。換言之,相對於巴基斯坦積極肯定美國介入調停,印度態度就更強調由印巴雙方直接協商解決衝突。但若是對照以往印巴雙方武裝衝突後,如何透過協商對話重新恢復穩定情勢之軌跡,吾人就不應預期雙方將會簽訂任何和平協議,甚至連類似停火協議恐怕都不會端上檯面,很可能就會讓政治喊話轉趨低調,以不了了之模式降溫回復衝突前對峙警戒狀態。
此外由於巴基斯坦宣布“擱置”《希姆拉和約》來應對印度暫停執行《印度河流域水資源條約》,勢必要將此點爭議端上檯面協商解決,否則必然還會讓衝突再起。至於讓本次爆發衝突之恐怖攻擊事件,巴基斯坦必然要採取更積極態度介入調查,並且妥善採取解決方案,唯有如此,才能讓印度在談判桌上有所讓步,將前述兩項條約恢復運作,讓軍事對峙但卻相對穩定狀態重新步入正軌。
最後還要提醒,從印巴爆發衝突以來,雙方亦在宣傳戰線大打出手,但是從5月7日印度進襲巴基斯坦爆發空戰,印度嚴重失利,各方評論分析紛紛湧上檯面,但內容卻是真假參半。究竟空戰實情為何?在雙方停火後,情報戰與宣傳戰還會延續發展,值得吾人繼續關切嚴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