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新北市前年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國中割頸命案,敲響青少年犯罪的警鐘。根據新北市警方統計,青少年犯罪人口率在同一年攀上高峰,每10萬名青少年人口就有1228.99人是嫌疑犯;台中兒少犯罪人口率也呈現上升趨勢。專家憂心指出,除了家庭、學校功能失靈之外,政府只重宣導而非真正的防治,也是青少年犯罪嚴重的原因之一。
這起震驚社會的割頸命案發生在2023年12月25日中午,新北某高中附設國中部的15歲郭姓國三生,為替林姓乾妹出氣,持彈簧刀朝楊姓同學頭頸狂刺10刀,造成被害人傷重不治死亡。新北地方法院去年9月30日一審宣判,認定郭、林2人共犯殺人罪,但均因未滿18歲符合減刑條件,判郭9年徒刑、林8年徒刑。目前案件上訴後,由高院審理中。
《少事法》前科塗銷漏洞 司法院通過修法
該案除了凸顯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曝露學生管教、校園安全、司法少年輔導及就學轉銜等方面,是否存在橫向聯繫及修法後配套措施不足等問題,監察委員葉大華、蘇麗瓊去年10月申請自動調查。

另一方面,《少年事件處理法》前科塗銷制度,也因為這起割頸案遭致批評。死者父親認為,少年塗銷紀錄立意良善,卻將未爆彈放入校園,嚴重危害校園安全,隱匿惡行實在難達教化目的,要求廢除。司法院從善如流,去年5月已通過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
青少年犯罪人口率 新北去年略為下降
根據新北市警方統計,在割頸案發生的2023年,包含12-17歲和18-23歲查獲的青少年嫌疑犯,來到5396人,與2021年的3308人相比,增加2088人;如果比較青少年犯罪人口率,2021年每10萬名青少年人口,查獲嫌疑犯701.78最低,2023年攀至新高,達1228.99人。
不過,去年1到9月青少年犯罪人口率845.35人,相較前年同期897.73人,減少5.83%。進一步分析遭查獲的青少年嫌疑犯,涉詐欺案有1443人,占39.74%最多;涉毒品案有394人,占10.78%居次。

關於遏止青少年犯罪的對策,新北市警局則表示,將持續與教育局合作,除了加強學生輔導和強化基本法治觀念,也會結合社群網路資訊平台等做宣導。另外,針對高風險少年,警方強調,除了學校端介入輔導,也會整合家庭、教育、社政和衛生等單位的資源,以降低觸法風險。
心理師分析原因 家庭問題是最大源頭
少年犯罪另一個嚴重地區的是台中市,市警局統計未滿18歲的兒童少年犯罪人口率發現,2019年每10萬兒少人口,查獲嫌疑犯203.15人,到2023年更達到285人,兒童和少年犯罪人口率同樣呈現上升趨勢,案件排名第一也是詐欺。
台中警方表示,為解決日益增加的少年車手,已由台中市少輔會跨網絡協調各局處辦理詐欺少年輔導工作,並以少年法庭調查保護官為主體,進行跨專業、跨網絡的協同合作,提供少年多面向適切輔導,以協助少年健全成長。
只是,為什麼青少年犯罪問題會如此嚴重?諮商心理師陶榮榕分析經手眾多個案認為,原生家庭有問題是最大源頭,包括父母離異、隔代教養或在家暴中成長,「有些小孩子從小就被打,所以他的行為模式,就是不會好好說話,不會用和平的方式去處理事情。」貧窮也可能會導致罪惡,「我有一個個案,他從小家裡就沒有錢,沒有錢怎麼辦呢,他們都很聰明,會去做壞事,販毒當車手。」另外,高社經家庭若父母管教不當或放任,少年同樣有可能會走歪。
只重宣導徒具形式 專家:應讓孩子認識險惡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一書揭露各種型態青少年犯罪,作者戴志揚受訪指出,當家庭和學校只重視課業,而不是想要塑造完整人格,甚至陪伴成長,與孩子自然會產生疏離,此時很容易被宮廟、幫派吸收,「家長講什麼,老師講什麼,都沒有用,但這些我們講8+9(指不良少年),或是這些犯罪組織叫他們去做什麼他們都願意,自然而然就投向那一邊。」

「我們的做法一直都是宣導再宣導。」談到教育上的防治之道,戴志揚指出,就是從孩子幼稚園開始,一直宣導到大學畢業,或者請轄區分局、專家學者上一堂課,這就叫工作完成,卻沒有告訴青少年,什麼是真實又殘酷的社會險惡,讓他們深刻了解,並學習怎麼去避開。他直言,青少年犯罪是孩子與大環境互動產生的問題之一,或許,這才是思考防治政策時,必須特別重視的成因。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