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解讀北京應對關稅貿易戰基本策略

  • Line

A A A
2025-04-16 00:00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自從川普政府在今年初正式接任後,北京就預期到在川普總統任期內,雙方必然要在經貿議題上與華盛頓攤牌。4月2日川普親自出面,宣布對所有貿易對象國預計開徵“對等關稅”,其中針對中國大陸所設定“對等關稅”稅率高達34%;全球政治觀察家與戰略分析師多半都將此時視為全球關稅貿易戰正式開打時間節點。

但北京與華盛頓在關稅貿易問題上,與川普政府相互交鋒遠在此時之前;2025年1月23日川普總統指稱北京位未在芬太尼等問題上落實雙方協議,因此考慮在2月1日對中國大陸銷往美國所有商品加徵10%關稅。當時由於川普總統未依其競選期間所宣稱,在其就任後將立即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同時又不斷對北京喊話,點名習近平希望能夠直接通話協商,因此國際社會對於兩強爆發關稅貿易戰,仍然保持觀望態度。

但北京並未理會川普威脅施壓,因此2月1日美國政府採取行動對中國大陸銷往美國產品普遍加徵10%。2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通過決議,自2025年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特定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及小型貨卡加徵10%關稅。2月4當日更由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2025年第10號商務部公告,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儘管在此公告中,並未直接點名美國,但國際社會對北京管制出口所鎖定對象都心知肚明。

相對起來,面對北京如此反擊,華盛頓只能在芬太尼問題上再做文章;因此在3月3日再以相同理由,宣布自3月4日起對中國大陸輸美產品,再次增加徵收10%關稅。沒想到北京反擊來得又猛又快,3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通過決議,自2025年3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雞肉、小麥、玉米及棉花加徵15%關稅;同時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徵10%關稅。不過3月4日商務部雖分別將美國因美納公司提出不可靠實體具體處份以及特科姆等10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北京高層卻未將此列入應對美國加徵關稅回應作為清單。

再下來就是4月2日川普總統親自上陣,開始對國際社會多國挑起關稅貿易戰;北京與華盛頓相互將關稅不斷調升,在此就不再贅述發展細節;但除在關稅不斷喊價加碼外,商務部在4月4日將11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並將另外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此外更在4月9日由商務部將美國光子公司等12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另將護盾人工智能公司等6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最重要是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控訴美方最新加徵關稅措施。

若欲解讀北京應對關稅貿易戰之基本策略,首先歸結前述北京與華盛頓雙方關稅貿易戰早在4月2日前就已開打,同時北京應對華盛頓加徵關稅,除立刻以相同力度還以顏色外,更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等相關法條,對美國特定實體實施特定品項出口管制;此外更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以及《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禁止美國特定企業從事與中國有關之進出口活動,並且禁止其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

因此北京確實是在採取多種手段應對華盛頓加徵關稅,並且藉機清理能夠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之美國企業,搭配能夠列入出口管制美國實體對象,運用組合拳回擊華盛頓。但在此必須提醒,兩強貿易往來本來就存在多項爭議,有些將特定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或是管制出口對象之制裁作為,未見得是針對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舉例來說,許多美國對臺軍售國防產業商,經常都會被檢討列入清單,只是宣布時機恰巧遇到此時,不免就會引發誤解與誤判。

其次就要談到北京針對關稅貿易戰,在宣傳戰線上確實是有備而來;北京最初回應是在4月5日配合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時段,在晚間18時59分,搶先以新華社新聞通稿規格發布《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聲明。但該聲明英文譯本全文卻未同步刊登,直到當日23時20分,才再同樣以“China states its position on opposing U.S. abuse of tariffs”為題,透過新華社英文新聞通稿規格,以報導方式闡述前述聲明英文譯本內容。

不過當4月9日華盛頓與北京針對關稅繼續加碼情勢升溫,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發布《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政府白皮書,並且同步刊行該份白皮書“China’s Position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英文全文譯本。相對於華盛頓對於媒體及公眾就加徵關稅所提供訊息,經常是支離破碎錯誤百出,北京卻能夠提出具體資料份量驚人,中文字數高達兩萬八千餘字之政府報告書,提供媒體、企業與學界參考運用,其影響力與統戰效應絕對不可低估。

再者從建構統一戰線角度切入,北京在關稅貿易戰開打前,特別安排習近平在2月17日出席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3月28日則是循2024年年初會見美國工商業與戰略學術界代表規格,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儘管西方國家喉舌媒體多半都以負面視角解讀前述集會,但透過闡述北京所堅持經濟開放政策與呼籲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支持開放合作國際環境以及推動經濟全球化;透過統戰作為拉攏國內私營企業與國際經貿領袖,確實亦是應對關稅貿易戰基本策略重要環節。

最後就要談到全球面對川普挑起關稅經貿戰之合縱連橫狀況;表面上美國必須同時面對多個貿易對象國展開談判,但川普政府深知各國對美貿易狀況與條件不盡相同,同各國在貿易實務上亦存在矛盾,因此當不同國家各懷鬼胎難以合作時,自然就會被華盛頓分化離間各個擊破。

北京深知全球貿易往來互動客觀架構,亦認識到應對華盛頓透過關稅對其施壓,絕無可能聯手他國建立策略聯盟,獲得奧援共同對付美國。因此基本策略是穩住對他國貿易往來關係,並且必須對美堅持談判底線絕不退讓,如此可避免其他貿易對象國援引對美讓步措施,要求比照辦理同樣給予優惠待遇。

事實上北京展現如此強硬對抗態度,確實對他國亦會產生影響效應;特別是其他國家企業會籲請其政府比照跟進。但各國對美貿易往來條件不同,產業實力亦存在差異;北京絕無可能透過外交作為與統戰手法,與他國政府聯手在關稅貿易戰上,建立對抗美國聯盟關係。北京應對美國關稅貿易戰策略,基本上就是對美強硬、穩住他國、堅持開放與安定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