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提《離島建設條例》修正草案,增訂設置自由貿易示範區,民進黨立委與行政部門質疑幫中國洗產地,將導致美國嚴重關切。
自貿區若真等同洗產地,那美國早就要求臺灣將高雄港、桃園空港等7個自由貿易港區關閉。
自貿區當然有其侷限,其功能強調「委託加工」、「簡易加值」、「發貨中心」,著眼於貿易服務業而非生產事業。馬英九政府推動自貿區時農委會有個說法,以臺灣的牛肉麵為例,麵粉來自美國、牛肉來自澳洲,只有水與青蔥是臺灣貨,但原物料成本不到20元的牛肉麵,經過「勞動力技術門檻不高」的「簡易加值」後可以賣120元,特別是台北市府積極行銷牛肉麵節下,低物料成本的服務業創造了高產值。當時農委會的說法沒錯,沒提到的是這碗牛肉麵裡都是農產品但與臺灣農業無關,不是臺灣農產品,農委會的職能應該是為臺灣農產品加值,而非幫外國農產品加值。
牛肉麵與自貿區著眼的都不是臺灣一、二級產業的生產與就業,但當時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包括賴清德主掌的台南市府都積極爭取,2019年時賴清德還主張「台灣已經有能力全島開放自由貿易區,而不需要特別侷限在哪個城市」。依照今日民進黨行政部門與立委們的邏輯,賴清德的主張將讓臺灣全島成為洗產地的基地。
自貿區裡可能有洗產地行為,例如歐盟去年公告延長鋼品防衛措施時,經濟部就修正規定要求輸往歐盟的鋼鐵產品,應事先取得經濟部核發的輸出許可,以避免洗產地;沒有自貿區也會有洗產地行為,例如18、19年前是越南茶冒充臺灣茶的高峰,當時可沒自貿區,現在仍有越南茶洗產地騙消費者的案例,也與自貿區無關。
民進黨立委黃捷、行政院長卓榮泰等把自貿區等同洗產地,刻意扭曲概念。如同開車走高速公路可能出車禍,但開在平面道路也會出車禍,重點在駕駛人,不在高速公路或平面道路。黃捷說陳玉珍的《離島建設條例》修正草案開放「中國的人民、法人、團體、機構、資金、物品、商品、勞務或服務得以自由進出」,這就更是惡意栽贓了,根據該草案人物資金等流通由中央主管機關規定,如同現行自貿區一樣,哪些可以來,哪些不行,可以出關還是不可以出關只能待在自貿區,由中央政府說了算。
洗產地議題,癥結有二,一是原產地規則,第二是規定的執法與落實。
以牛肉麵為例,依照臺灣產證規範(MIT規範),附加價值率超過35%,重要製程在臺灣,符合實質轉型的認定標準,牛肉麵算是臺灣產品,不算是外國牛肉與美國麵粉在臺灣洗產地。大陸產品若只是在臺灣塗漆、在臺灣分裝、重新包裝,都不算臺灣製,出口到他國仍算中國貨。
洗產地概念在此波川普關稅戰中被嚴重誇大乃至誤解,講的好像中國產品在越南轉運就是洗產地。洗產地要面對原產地證明的問題,不管是各國的國內法,還是國際、區域經濟協議早有規範,但因為亂掰,一堆臺灣專家高舉著洗產地這概念把川普針對中南美與東南亞的高關稅,講成就是要防堵中國貨洗產地,好像川普只是要制裁中國。
關稅大戰也在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爆發,若非川普讓步,歐盟也將宣戰,這世界不是只有中美兩個對立陣營。若提高各國關稅是為了防堵中國洗產地,那越南、墨西哥等國的關稅應與中國一致,否則防堵無力。
川普的經濟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被媒體稱為此波「關稅主導者」,他詮釋越南關稅議題時說,「越南雖然提出願意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為零,但這仍不足以讓川普政府取消自身的關稅措施,因為越南涉及轉運中國商品的問題。」這說法不懂洗產地實務,把合法轉運與非法轉運扯在一起談。納瓦羅總追著川普的政策進行解釋,川普幾次迴轉,納瓦羅來不及轉彎就一頭撞牆,常常前言與後語相互打架,但他對越南轉運中國貨的論調卻被臺灣某些輿論拿來作為強調「防堵中國貨」的依據。
要防堵中國貨不須要與各國掀起關稅戰,不管有沒有高關稅美國都可要求其貿易夥伴落實原產地規定與非法轉運,以越共和白宮這幾日的互動為例,洗產地議題是關稅爭執的枝節議題(side issue)。此波關稅戰,白宮發布了幾波訊息,包括4月2的兩份行政命令、4月8日的行政命令、4月9日的行政命令,以及4月10日、11日(兩次)、13日的新聞發布或備忘錄,這8份文件裡與洗產地/轉運/非法轉運有關的關鍵字只出現一次,而且是用來解釋關稅措施將把港澳視同中國大陸。洗產地真的不是如同臺灣輿論強調的核心議題。
過渡防堵中國貨,忽略了川普發動關稅戰其他原因,坐井觀天所描繪的當下趨勢,不是關稅戰的真正圖像。只是符合當今民進黨政府「台美合作」、「棄守籌碼」、「配合獻身」的政策須要。
這個錯誤的圖像,被黃捷拿來進一步運用,也成為恐嚇金門自由貿易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