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祿專欄/川普關稅海嘯台灣政經選擇的困境 單邊押寶進退維谷

  • Line

A A A
2025-04-07 10:00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美國川普總統這次對其全球主要貿易夥伴所掀起的「對等關稅」風暴,無疑再次說明美國在國際現實主義操作下,只有國家利益,並無價值或理念的同盟合作。而台灣過去一廂情願的單邊押寶,如今正遭到進退維谷的困境。

此次台灣遭美國所開徵的的32%關稅,似乎比我們的主要競爭夥伴更為慘烈,如日本是24%、韓國25%、歐盟20%、新加坡10%,並也僅稍低於中國2%。概念上,我們當然可以指責川普僅用「該國對美貿易順差 ÷ 該國出口至美國的金額 × 1/2」此一粗暴的公式來決定稅率,抑或是在國內找一些長期受關稅保護的產業如汽車、保健食品等來做為代罪羔羊,但是近年來對美的巨額「貿易順差」,難道不也是來自於我們在政策上的導引所造成的嗎?

貿易依賴對象轉變、讓利紅利不再

猶記得在蔡政府初期,一項最常被討論的經貿課題即我們對中國(含香港)貿易的過高依賴(約4成)。但是至去年(2024)底,兩岸貿易依存度已創下10年來的新低(28.57%),而這或許可歸功於政府脫中政策或「新南向政策」等市場分散策略的成功。不過,當我們將雞蛋從A藍移出後,卻似乎又慢慢向B藍集中,其結果依然是風險滿滿。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受到半導體和晶片需求推動,台灣去年對美出口額高達1114億美元,貿易順差增至649億美元,增幅達35%,這與2017年相比,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增長7倍多,而這也正是這次川普關稅大刀砍向台灣的最重要理由。直言之,這樣高額的貿易順差,豈是我們降降汽車或保健食品關稅就能使台美貿易平衡?台灣半導體及高科技產業脫中後的向美靠攏及看齊,恐怕更是高額貿易順差的原因。 

當然,台灣半導體及高科技產業對美的貿易依賴,也並非完全是台灣政府所能主控。既使是在美國拜登政府任內,台美間雖有「民主價值同盟」可依託,但因美中間的抗衡,此等產業在國家安全的理由下,似乎也只能在美中間做出選擇,而再加上民進黨政府在政治及政策上的抗中,自然更是全面加速市場向美集中,並使貿易依賴對象發生改變(中美)。

過去,在經貿高度依賴中國時期,台灣確實獲得中國經濟上的「讓利」,但是卻有高度的政治風險;如今,站在美國盟邦旁邊,卻要面對親兄弟的明算帳了;32%的關稅、屢創新高的國防支出,再加上美牛、美豬,以及台積電1650億美元、創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等,其皆為我們在美國保護下的經濟代價。台灣夾於中美兩大國之間,其在政治與經濟上的取捨(tradeoffs)確實是困難重重,甚至是兩面都不討好!

現實主義下的經貿衝擊、台灣仍缺因應劇本

台灣此次要如何因應川普關稅海嘯的衝擊?似乎仍未看見政府有效的因應劇本。對於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威脅,政府應該已有很多的準備及想定,但是執政黨或許從沒想過來自美國的經濟衝擊竟然也是如此巨大。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近年來的工作、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等,不知是否都成了一場空?尤其諷刺的是,這次被美國關稅報復的骯髒國家(the dirty 15),不僅是美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其最大的債權國家(台灣排名第12),而美國川普總統的這波操作,是否也正驗證了債多不愁、欠債最大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