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台北報導)內政部加速921大地震前建物都更,日前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修正草案,放寬危老獎勵,估計有27萬戶受惠,其中66.5%集中在雙北。《菱傳媒》近期發布「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多數台北市民最擔心的就是都更。雖然市長蔣萬安2023年喊出「大都更時代」,但北市有超過7成是老屋,民眾仍不滿意都更牛步。
台北市長蔣萬安於2023年陸續祭出「都更八箭」政策,也喊出「大都更時代」來臨。所謂「都更八箭」包括公辦降門檻、民辦法放寬、審查速通關、危老排障礙、電梯加碼辦、防災型都更專案、整建住宅專案計畫、台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海砂屋)575專案計畫等,希望透過提高容積獎勵、加速審查和法律放寬方式,提高都更意願。
去年核定都更案 37件全台居冠
根據台北市政府更新處統計,近3年核定都更的案件,2022年有40件,2023年有38件,2024年為37件。以2024年為例,從內政部的統計數據來看,台北市的核定是全台最多,新北市以25件居次,第三名的台中市降到只剩7件。
但內政部另一個驚人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第二季,台北市30年以上的老屋約66萬戶,占全部住宅數量的77.78%;至於10年內的新屋約5萬戶,僅占約6%。依每年核發住宅拆照數平均2000多件換算,老房子要全部重建完畢,需耗費超過300年之久,這意味都更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龐大的老屋數量。

此外,內政部配合去年《都市更新條例》第65條修正案公布施行,20日在部務會報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修正草案,將原建築容積獎勵適用對象,從原本實施容積管制前已取得使照建物,放寬為已掛號申請建照者皆可適用。估計全國8216棟六層樓以上合法建物,約27萬戶受惠,其中66.5%集中雙北。
《菱傳媒》民調顯示 市民最擔心都更
雖然蔣萬安積極推動都更,中央法令也放寬適用對象,但市民仍然悲觀。根據《菱傳媒》公布2024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其中詢問受訪者「您對未來3年台北市的發展,最擔心哪些面向?」結果發現「都更與重大建設」48.59%仍排第一名,二、三名依序是「交通」的30.25%和「治安」的24.25%。
為什麼核定都更案件最高的台北市,民眾仍然看不到未來?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指出,這是感同身受的問題,「像松山區平均屋齡大概40年,裡面的居民都會擔心,有沒有辦法都更?怎麼速度很慢?」

據了解,目前都更的方式大致分為自辦都更、建商合建和公辦都更3種方式,但不管哪一類,都跟住戶分得利益有關,人的問題也是攸關都更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重回「基泰大直」現場 未見動工興建
提到近年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基泰大直」損鄰事件,2023年9月7日晚間,新建案「基泰大直」因施工不當,造成隔壁1棟民宅下陷拆除,鄰近兩側民宅傾斜,共270戶受影響,至今已快一年半過去,重回事發現場,仍未見動工興建的跡象。
事實上,這起損鄰案發生後,重建分成兩部分,下陷拆除的民宅,由基泰建設和住戶洽談合建事宜,東側和南側傾斜的受災戶,則走公辦都更。但合建一度卡在「一坪換一坪」無法達成共識,建商原先發給住戶的合建同意書,提出「一坪換一坪加車位」的條件,但受災戶卻主張要「室內一坪換一坪」。一直到近期,住戶和建商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市府更新處表示,基泰建設整合重建的部分,應該談得差不多了,但尚未報核事業計畫;公辦都更的部分,預計今年4月、6月也會公告上網招商,若招商成功,將會進入簽約等後續流程。

只是,房子什麼時候蓋好?安置他處的受災戶什麼時候能夠回家?目前看來還是遙遙無期。
「人」是都更最大難題 有建商改鎖定海砂屋
都更難行的原因,也在網路上引起討論,網友提出的疑問包括,「連一坪換一坪都做不到,對住戶怎麼有誘因?」、「如果原住戶要貼錢的話,那自然沒有人想要都更」、「最難的就是要讓所有人都同意」。
以台北市高房價,動輒每坪1、2百萬的行情,更加劇都更牛步化。近年來中山區積極推案的建商就透露,他都是挑海砂屋和住戶談都更,主要原因是住戶比較有危機感,再給予「一坪換一坪」等讓利,容易促成重建。但如果只是單純老屋,住戶沒有急迫性,加上念舊等情感因素,或者想要爭取更多籌碼,例如「室內一坪換一坪」,往往難以和建商達成共識。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台北市能講出的重劃區,不外乎南港,再來就是北士科,所以一定要走老屋翻新的都更路,也許住戶對條件會不滿意,情感上大家都會,「所以更需要很多成功的案例,去凝聚住戶的意識,需要時間才能水到渠成,房子夠舊,住的人夠老,樓梯爬不動了,才會接受改建。」他直言,台北市的都更是條漫漫長路,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解決。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
政策追蹤系列/「汽機車登記數」全台最多 新北、台中祭交通亂象解方:發展捷運
政策追蹤系列/人口只比北市少15萬 通勤崩潰 國道原地轉成常態 燈會凸顯桃園交通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