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面對可能「臺灣有事」的緊急狀態,日本幾個地方政府的應變計畫這幾天陸續揭露:
一、九州福岡縣2月17日公布收納沖繩縣諸島居民的計畫,一旦沖繩石垣市、宮古島市的居民緊急撤離,預估收容近5萬人。
二、在共同社記者詢問下,同樣位於九州的大分縣18日也透露將接收1萬多名石垣居民,已在13日向中央政府報告草案。
三、稍早在1月30日沖繩縣進行了疏散居民的紙上模擬演習,和中央政府、相關地方政府、航空公司確認了運輸路線,將分6天把5個城鎮的12萬居民轉移至九州各縣和本州的山口縣。
這些撤離與安置計畫為亞洲媒體矚目,解讀為區域形勢緊張的例證,但疏散計畫並非首相石破茂上台後的新作為,不代表日本內閣對當下局勢的看法與反應,也不是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後美日關係的新動態。早在去年6月3日日本政府便訂定了台灣發生緊急事態與類似事件的示範計畫,沖繩縣的沖繩群島、先島群島居民將撤離至九州各縣和本州的山口縣,這份疏散構想由主管形勢應變、危機管理的内閣官房副長官補(相當於內閣的助理秘書長)率情況室幕僚統籌,向九州地方知事會的成員提交了該計劃的概要,並且要求九州地方知事會下的各地方政府在今年3月提出確切的收容計畫再由中央政府彙整。
九州地方知事會不是正式的科層組織,而是九個地方政府首長組成的協會,包括本州的山口縣,九州的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以及曾為獨立政權琉球王國的沖繩縣。九州地方知事會以九州為主但不限於九州,著眼於上述9個縣的經濟關係,成為日本政府疏散示範計畫的主體。撤離與收容限於此廣義的九州地區,這個「偏安一隅」的示範計畫確保日本的大多數地方與疏散工作無關,不受影響。
今年1月30日沖繩縣進行的紙上疏散演習,更不是新倡議,源自於2023年沖繩縣與中央政府的協調會議,決議在該年起每年進行一次紙上疏散模擬,沖繩縣下各基層政府上報撤離計劃,包括空運和海運人數、前往機場和港口的撤離路線。今年1月的紙上演習是2023年協調會議後的第三次,如同上次在2024年1月的演習一樣,在疏散模擬過程中發現許多待處理的實務問題仍沒有解答或未提出改進,例如有特殊照顧須求的族群地方政府希望優先交由航空業運輸,但航空業對於扛起這個負擔的態度遲疑,呼籲「成立一個小組委員會來考慮具體措施」,這類客氣地互踢皮球的言語在媒體上可以看到。
其實沖繩縣對疏散常有演練計畫也常更新,不限於這3年,去年中央政府的示範計畫只是把沖繩的長年計畫納編、擴大。例如2012年石垣市便在新石垣機場安排了實兵演練,民眾扮演避難者,演練疏散登機所須要的時間。
疏散不是避難的唯一選擇,去年3月日本中央政府宣佈了地下避難設施的興建綱要,以容納不易撤離地區的居民,承諾大部份經費將由中央政府負擔。
地下避難設施的興建與日本近年的武器部署有關,自衛隊將防空導彈炮台和地對艦導彈發射器移至琉球群島,在地居民反彈。與臺灣最近的與那國島,町長糸数健一便曾嗆聲:「鎮民對飛彈的負面反應非常強烈,應該召開解釋會緩解擔憂」,他要求地方政府保有設置飛彈的同意權,並認為容易沾惹禍事的地區必須強化避難設施。
與那國島曾通過「與那國島獨立決議」,主張獨立發行「國境交流特區專用護照」,與花蓮港直航並和花蓮市發行共同流通之貨幣,台灣人到與那國島自由出入免證照查驗。其對戰事的擔憂與避戰的情緒如同沖繩縣的其他地方,沖繩是二戰時日本領土內唯一發生地面戰的地區,大量居民死亡,之後美國統治,興建大量美軍基地,沖繩居民常指責日本政府引戰。日本自衛隊首次將地對艦飛彈移到沖繩地區,沖繩知事玉城丹尼便抗議,主張沖繩不該成為軍事攻擊的目標。
若台海有事沖繩是否陷危,重點其實不在其設有長程飛彈,關鍵在於美國的介入,例如美國一旦派遣駐於沖繩的美軍踏上臺灣土地或參與台海戰鬥,沖繩的美軍基地當然是中國大陸人民解放軍的目標。沖繩是否陷危,關鍵在政治,第一,根據〈美日安保條約〉美國調遣在日美軍必須日本的同意,日本政府不允許,美國海軍陸戰隊就無法離開日本。日本可以阻止美國直接參戰台海衝突,這也是日本政府對安保條約的詮釋。二,美國對於是否介入台海衝突一貫採取戰模糊的態度。三,中共若武力取台,必須在短時間內全面控制臺灣,不容他國有時間介入,否則成為區域性的國際戰爭將拖垮百年民族復興的進程,因此和平統一仍是中共處理臺灣問題的主旋律。
就算真的台海有事,「臺灣有事,日本有事」,到底日本的具體措施為何?會出兵參戰?物資援助?從前首相安倍喊出「臺灣有事,日本有事」以來,日本政府最具體的措施就是近日媒體關注的疏散安置示範計畫,6天把5個城鎮的12萬居民轉移至九州各縣和本州的山口縣。簡單而言,就是逃離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