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菱傳媒》從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中旬,針對不含外島的全台19個縣市進行縣市長和政黨認同度民調。在政黨認同度方面,可說藍綠白不分軒輊,並顯示大多數縣市確實存在「執政者優勢」。不過最饒具意義的是,如果以這份民調來展望2026年的九合一選戰,朝野政黨可以攻城掠地或必須死守的「搖擺州」,已然浮現。
2018、2022兩次九合一選戰,都以國民黨大勝、民進黨慘敗作收。目前在這19個縣市中,民進黨只有4個執政縣市,國民黨、民眾黨和偏藍無黨籍執政縣市則高達15個。其中滿意度最高的是民進黨的嘉義縣長翁章梁,滿意度達到76.04%;滿意度最低的是民眾黨的新竹市長高虹安,滿意度只有33.96%。
如果把這19位縣市長滿意度分成「60%以上的前段班」、「50%以上不到60%的中段班」,以及「不到50%的後段班」,民進黨縣市長有2人在前段班,中段班、後段班各有一人;藍白和無黨籍則有5人在前段班、6人在中段班,4人在後段班。整體說來,綠營首長表現「略好於藍白陣營」,受高度肯定首長的達到一半。相反地,藍白陣營只有3分之1,不過,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
以這份民調來分析2026年九合一哪個政黨較具優勢,在不考慮對戰對手情況下,如把「首長滿意度」和「政黨認同度是否高於主要對手」作為指標,在連任者方面,苗栗縣的無黨籍縣長鍾東錦,和南投縣的國民黨縣長許淑華、基隆市長謝國樑,優勢最為明顯;另外,國民黨的台北市長蔣萬安、桃園市長張善政,以及民進黨的屏東縣長周春米,滿意度都屬於中段班,連任之路也都還算穩定。
至於任期屆滿者,包括民進黨執政的嘉義縣、高雄市,以及國民黨執政的雲林縣、嘉義市。國民黨執政的宜蘭縣、台中市和新北市,也都算是具有「執政者優勢」的縣市。
「繼續執政」可能會遭遇較大阻礙的,則有國民黨執政的花蓮縣、彰化縣,民進黨執政的台南市,以及民眾黨執政的新竹市。「既沒有連任優勢、滿意度低,且政黨低於主要對手」,則有國民黨執政的新竹縣。由此大概可以分析出,2026年九合一大選,綠營最有機會翻盤、國民黨最可能失守的縣市,將會是新竹縣,其次是花蓮縣和彰化縣;而民進黨執政較可能失守的,則是台南市。
不過此分析的盲點在於政黨優勢劣勢,仍有其他變數。助理費弊案纏身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雖然理論上有「連任優勢」,但她的個人爭議,可能正是藍白政黨支持度大幅落後民進黨的主因。因此新竹市可能和其他縣市不同,連任不具優勢,反而已成劣勢;如果高虹安決定參選連任,執政政黨的得分可能同樣也是零分。又如彰化縣,國民黨並無超強的接任人選,如果民進黨整合成功,其實未來大有可為。而新竹縣、台南市雖然看似有執政危機,但當地政黨板塊穩固,要變天還是有一定難度。
不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份民調在進行時,尚未有藍白大砍總預算掀起的「大罷免潮」,此一變數對於藍綠白消長的影響,尚未可知。另外在政黨支持度方面,各縣市表態「選人不選黨/中立」的選民,比例在32.43%到48.45%之間。換句話說,有將近3分之1到2分之1的選民並未對自己的政黨認同表態。這些選民未來的動向,也勢必對2026年的九合一選戰產生決定性影響。
如果撇開對2026九合一選舉的影響,這份民調其實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民眾顯然對於「政黨惡鬥」是不滿意,而這樣的不滿意,反映在對縣市長的滿意度和政黨認同度的消長上。在這19個縣市中,共有12個縣市長的滿意度比2023年的調查低,高於上次調查的,只有7個。指標性的民進黨高雄市長陳其邁、國民黨台中市長盧秀燕,滿意度都下跌1成以上。這其實未必代表這兩人「做得不好」,更大的可能,是民眾把對政黨的不滿,投射到指標性的政治明星身上。
而在政黨認同度方面,也大致呈現類似現象。國民黨在19個縣市裡,認同度降低的有10個縣市,增加的只有9個;民進黨增加的只有8個,降低的有11個。最慘的是民眾黨,有17個縣市認同度降低,只有2個上升。朝野互相割喉的結果,是其實誰也沒討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