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祿專欄/「三黨不過半」一年,「政治僵局」何解?

  • Line

A A A
2025-02-06 00:00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新年假期剛剛過去,台灣政局正迎來「大罷免」浪潮,這也是在「三黨不過半」的政局下,過去一年以來的結果。而這不禁令人要問,如此的「分立政府」情勢真的是當初民眾所期待及理想的權力分立和制衡嗎?民主能夠更鞏固嗎?又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今日的「政治僵局」?真的有「大和解」的可能性嗎?

去年的選舉結果,確實打破了國會中民進黨一黨過半的生態,也創造出民眾黨位居關鍵少數的地位,但是因藍白合的破局,總統部分仍由民進黨續任,所以也就形成我國憲政史上再一次的「分立政府」狀態,即行政與立法機關分別由不同黨派或聯盟所主控,而賴政府也同時成為「雙少數」之政府(少數票總統與國會少數)。

朝野政治僵局無解

概念上,賴政府雖然面對「雙少數」或「分立政府」情勢,但其卻不必然一定陷入政治僵局的困境之中,因為透過人事之分配與提名、政策及預算的折衷和協商等,其仍有可能在國會中形成多數聯盟。只可惜,執政黨這一年來在人事、政策及與算上的操作幾乎完全與過往一黨宰制國會時的狀況一樣,絲毫未見其與在野多數進行妥協及權力分享,在政治上也就變成衝撞對抗、頭過身就過,以及遍地烽火的操作方式,甚至嗆賭在野黨沒有倒閣之勇氣。這也難怪有論者戲稱,民進黨似乎更適合擔任在野黨而非執政黨的角色。

相對而言,擁有國會多數的藍白聯盟似乎也沒完全佔到上風。一來是民眾黨因柯文哲案幾乎已不可能與民進黨合作,甚至成為比國民黨更反民進黨的在野先鋒,而這也使民眾黨在兩大之間的關鍵槓桿地位消失。而國民黨的情勢雖然大好,但其因家大業大、山頭眾多與包袱沉重,似乎也未能取得翻轉目前政權的正當性,其政黨論述和代表性的領袖人選似乎仍需醞釀,且還要經得起民進黨「大罷免」的叫陣及挑戰。

大和解咖啡無用、制度才是問題根源

因此,當前的「政治僵局」困境,恐非「大和解」咖啡所能解決,甚至展望未來,此一僵局可能還會更僵,分立政府還會更分裂。當然,僵局形成的原因,除了有傳統藍綠、統獨對抗、柯文哲案的影響之外,其實還有國人最易輕忽的一項原因,但也可能是最根本性的問題原因,即我們在「制度」上的缺失。

分立政府困境在制度上的問題根源乃是「總統制」,因為「內閣制」國家是不會出現行政-立法分立的情況,若出現則會發生倒閣或國會解散重選來解決政治之僵局。而雙少數政府則是因為我們沒有「二輪投票制」,以選出必定可以過半的總統。又因我們的國會沒有行政院長(閣揆)的人事同意權,所以僅有少數支持的閣揆非常可能成為寸步難行的小媳婦,且既使在我國行政院長因不信任案可呈請總統解散國會,但因牽涉廣泛與各種不確定性,在實務上亦從未發生過。最後,再因我國立委選舉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下的「並立制」而非「聯立制」,其將嚴重壓縮小黨生存的空間,使藍綠之外的小黨難成氣候。這些制度面上限制,都將使我國在面對「分立政府」狀況時,出現運作上的極大困境和激烈的政治衝突。因此,制度的改良與設計恐怕也是仁人志士必須喚起民眾督促政府進行改革之處。

朝野各黨未竟之功

制度的改革恐非一朝一夕,甚至這些制度性的改革多為憲政層次的調動,其難度自然更高,但是對國家社會發展具有責任感及前瞻性的政黨仍應對此等課題做出建言和倡議,以供民眾參考和選擇。當前的政治僵局及困境,雖然不可能等到制度革新後再來解決,但還是希望朝野各政黨在面對此等困境及問題時,能循當前制度面的精神來進行折衝與問題解決。在執政黨部分,雙少數政府不可能不與掌握多數之在野黨就人事、政策及預算等進行共識建立及妥協。而在野黨部分,若可使其主張和論述真正符合多數民眾的需求和期盼,則又何須懼怕「大罷免」。且朝野各黨亦需清楚向民眾說明推動罷免之目的,若真需遍地開花,又為何不直接按目前之憲政制度,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再由總統來解散國會並進行重選,以使民眾能對這一年來的三黨表現做一次徹底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