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淡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台海兩岸若有戰爭,美國是否出兵台灣?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回答中規中矩,謹守戰略模糊的原則,不敢清楚表態;共和黨川普則說他的應變手段是「將額外課徵中國產品150%到200%的關稅」。就選舉話術而言,川普的發言是高招,面對媒體他描繪了具體行動,而不是只有原則性的述說,姿態看似強悍的同時,又不至於違反美國戰略模糊的一貫立場。
儘管選情拉鋸,當下英、美賭盤都偏向川普,他真當選,加課高關稅的主張真是有效嚇阻中共動武的工具?
經濟制裁在國際紛爭中難見效果,關稅做為政治懲罰、經濟制裁的手段之一,更難傷到中國大陸經濟。
關稅制裁要有效,涉及幾項因素:一、美國自己單打獨幹?還是歐洲會一起加入圍剿?二、中美兩地的經濟依存度。關鍵仍在美國能撐多久?
若要關稅制裁中國大陸,歐洲國家是否加入,步調會很混亂,多是口惠實不至的幫腔而已。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例,德、法等大國各自有盤算,沒有亦步亦趨緊跟著美國,光是能源一項,因為歐洲多國依賴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制裁的腳步慢,甚至不切實際。
若制裁的對象是中國,當下連中國電動車關稅議題,德、法的態度就不一樣,真要發動關稅制裁,各國更不可能同心。何況台海衝突不等於烏克蘭戰爭,後者是大西洋兩岸的關鍵事項,遠在太平洋西邊的台海,不是世界局勢的優先事項。
論及中美的經濟依存度,當下中國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東盟,超過了歐盟與美國;對美貨貿佔中國大陸出口約17%,依照世界經濟論壇的數字,若完全損失了美國市場,中國的GDP會損失1%到2%,這數字很顯著,衝擊大,但前提是中國產品完全進不了美國,而不是川普說的提高關稅。曾任職於美國商務部的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瑞恩施(William Alan Reinsch)用「折氣球」比喻經濟制裁,當你捏住氣球一端時,空氣會被擠壓到他處,另一端會突出來。中國產品在美國失去競爭力,會在其他市場找出路。
經濟制裁是雙面刃,美國穆迪公司(Moody's)2019年的分析報告認為,當時的中美貿易暫讓美國損失了0.3%的GDP,其他的類似報告則有的數字高達0.7%,那還不是中美相互全面制裁的結果,而是川普發起逆全球化後美國自己遭受的後果。
2000年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時,美國許多智庫發出警語,中國大陸進口的美國貨品,受影響的多是消費性產品,而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受影響的則多是資本貨品,例如機器、設備,這些產品價格的提高傷害了美國本土的投資行為。因此,若以關稅制裁中國成真,關鍵還是美國自己可以挺多久。
若局勢真到了須要中國大陸發動武力攻台,美國關稅制裁所損傷的1%、2%GDP,就不會是北京在乎的考量;武力攻台會讓中共建政百年「2049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脫軌,屆時「中國式現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會被拖累,這是全面性的發展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大陸文宣高調唱著:「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蘊含著人民的小康夢、幸福夢。」對中共而言,以前的中國夢是生存,現在的中國夢是「共同富裕」,不會回到「脫褲子噹噹,也要把原子彈導彈搞出來」的路。
和平發展是面對台灣議題的主旋律,中共對攻台一事,立場清楚,沒有所謂的武統時間表,關鍵在於一旦形成區域大戰,變數極多。對美國而言,這是發生在太平洋西邊的局部戰爭,對中共而言則是不能輸的戰爭,可能傾全國之力,中共黨媒高唱「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同時,不可能輕易興戰,這是面對世界局勢變化的中共思路。
川普談到台海議題時,還加了句話,他認為中共不會犯台,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操XX的瘋狂」,意謂著他很清楚中共的心態與考量,愈讓中共覺得美國不可預測、禍福難料,才是美國最大的籌碼。
自1954年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來,美國一直在玩戰略或戰術模糊的概念,是否承諾協防金門、馬祖,當時美國保持曖昧態度;後來的823砲戰,美國只補給、不參戰,美國船、美國顧問看到中共砲彈就逃,這些都是「模糊」的具體表現,當下川普自稱瘋狂,更把「模糊」的意義玩得淋漓盡致。
歷史證明在這議題上中共也不含糊,823發生時,中共「打蔣艦、不打美艦」,與美國一起跳探戈,節奏相符;後來的「單打雙不打」更是以砲彈主動界定了美、中、台的政治關係。台灣更須警惕的是,美國的戰略模糊不是只針對中國大陸,也用以遏阻台灣推動法理台獨片面改變台海現狀。
川普的關稅恐嚇,看起來實際,其實是虛的;但他的「瘋狂」,刺向中國大陸,刺向台灣,看似狂言,卻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