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台北地檢署如火如荼偵辦京華城案,從5年以上的圖利罪,擴大戰線到7年以上的違背職務收賄罪,但屢傳出偵辦動作提前走漏,不只柯文哲等被告事先掌握偵查秘密,連證人都跑在北檢前面,例如柯文哲心腹許芷瑜,早在檢方動作前就先一步出境赴日,逼得北檢另闢第二戰線查內鬼,緊急補破網。
北檢偵辦京華城案繼收押柯文哲等7名被告後,8日又約談身價上百億元的博弈教父陳盈助、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等重量級證人,全案已到緊鑼密鼓追查金流階段。但從最早被約談的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以及柯文哲夫婦,到最近被披露的柯文哲心腹許芷瑜,都傳出早在被約談前就已事先掌握將被約談的消息,顯示北檢辦案團隊有內鬼,內鬼洩密恐成檢方最大破口。
應曉薇與沈慶京聯繫 突改用通訊軟體
時間拉回今年5月,檢察官林俊言著手偵辦京華城容積案,指揮廉政署調閱相關文件與金流,意外發現居中替京華城案奔走多時的關鍵人物、北市議員應曉薇,疑收受沈慶京4740萬元,藉以施壓北市府公務員。北檢把應曉薇案列為高度機密偵辦,低調向台北地院聲請監聽票獲准,未料消息還是走漏,疑有內鬼跟應曉薇通風報信,讓她得以預做準備。
《菱傳媒》掌握,檢廉上線監聽沒多久,應曉薇與沈慶京突然欲改採網路通訊軟體聯繫,即使應、沈二人偶用電話交談,也鮮少提到京華城案。
6月間,應曉薇買了一張前往加拿大的機票離開台灣。檢廉獲報後,認為手中證據仍無法收網,如貿然實施境管,恐操之過急讓全案曝光,因而決定採取保守偵查,暫時紋風不動,讓她離境。
沈慶京躲搜索約談 欲從安全門偷溜
北檢先約談經辦京華城案的官員,順藤摸瓜找出另一名重要關係人,也就是曾當過北市府都發局副總工程司吳順民。吳順民退休後到威京集團子公司中石化(1314)所投資的兆欣化學擔任有給職顧問,卻又兼任應曉薇的無給職助理,疑是沈慶京安插在應曉薇身邊、協助處理京華城案的智囊。
北檢依照證人證述、相關簽呈、便簽、會議紀錄、通訊監察譯文、資金交易明細表等證據,認定沈慶京匯4740萬元給應曉薇任職的相關協會,與應替京華城召開便當會、協調會的時間點相近,有對價可能性,並非慈善捐款,而是涉嫌行、收賄,原定9月5日以被告身分約談沈、應、吳順民三人到案,沒想到消息又走漏,內鬼疑似再次通風報信。
有了上次的前車之鑑,檢廉已派人24小時盯哨沈慶京與應曉薇,發現應曉薇8月30日前後,明明在台灣均有既定的行程與活動,卻突然於8月27日買了一張前往香港的機票,且捨近求遠跑到台中國際機場出境,有逃亡之虞,緊急在國境大門前把她攔下來,拘提到案。
沈慶京疑似也同步掌握北檢辦案進度,事先與吳順民聯繫討論京華城案,8月28日被北檢約談搜索時,沈第一反應竟是立刻走安全門要去公司,頗有事前演練過行動的跡象。
應曉薇辯稱住在陽明山,訊號不佳才改用通訊軟體;6月飛往加拿大是要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8月27日欲前往香港,則是要幫96歲老母買藥,絕無逃亡意圖。應曉薇自行開出用重保輔以限制住居,甚至穿戴電子腳鐐監控等條件,只求不要收押禁見。但北院認定她從不詳管道探知偵查秘密,有勾串逃亡之虞,仍裁定羈押禁見。
心腹許芷瑜跑最快 8月底「預防性出國」
除應曉薇突然在約談前出國,柯文哲也定於9月赴美,時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的柯文哲配偶陳珮琪,更在9月表定門診尚未請假停診的情況下,匆忙買了8月30日的機票赴美,疑已獲悉案件即將收網。另一名關鍵被告、都委會執行秘書邵琇珮,也於8月17日向台北市政府請了2星期的假,聲稱要到日本旅遊,9月1日才回來,時間之長,極為罕見,迫使北檢必須提前搜索逮人,種種跡象都指向相關被告似已掌握偵辦訊息。
而在北檢清查被告手機、通聯、證人供述等資料後,另查出柯文哲的貼身行程秘書、綽號橘子的許芷瑜,在金流中具有關鍵角色,許不只保管柯文哲的手機等私人物品,還是在收到外界捐給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政治獻金後,負責把錢交給柯文哲大帳房李文宗處理的中間人。
檢察官把橘子許芷瑜列為證人、擬約談時,竟赫見她早在8月底、即應曉薇、沈慶京與柯文哲被搜索約談的前幾天,就先一步出境到日本,至今未歸,似已掌握北檢的偵辦進度,為免遭約談而「預防性出國」,更傳出是因為柯文哲擔心許芷瑜大嘴巴成為破口,要求她事先離台。
北檢如火如荼偵辦京華城案,全案已到了緊鑼密鼓追查金流的階段,若內部偵查作為依舊提前外洩,恐讓潛在被告好整以暇,有更多時間製造更多斷點,影響查緝犯罪的進度,北檢已著手調查內鬼,避免破防,讓嫌犯逍遙法外。
新聞出刊後,北檢發聲明否認有「原定9月5日以被告身分約談沈、應、吳三人到案」、「應OO突要沈OO改採網路通訊軟體聯繫、不要打手機門號電聯」等情節;並強調偵辦團隊成員均嚴格遵守辦案紀律,落實偵查不公開相關規定,並持續全力偵辦本案。此外北檢再次重申,已於9月9日主動分案調查有無相關人員涉及不法,一旦發現有違反偵查不公開之人員,會依法嚴予究責,以正視聽。
出版時間:00:00
更新時間:13:00(新增北檢回應)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