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菱專欄/巨業客運集團事故頻繁、政商糾葛多 如何能改變駕駛文化?

  • Line

A A A
2024-09-25 00:00

司馬一青/主筆

巨業客運在台中市區撞死東海大學,媒體報導該公司3年前也釀死亡事故,撞死16歲女高中生。

巨業客運的母公司是漢程客運,漢程客運並掛名巨業客運的公司負責人。漢程客運為台灣愛巴士交通聯盟的領銜要角,而巨業客運也是愛巴士的成員。登記在高雄市的漢程客運負責人為楊豐文,持股8百30萬股。楊豐文出自遊覽車世家,其父親便是和欣客運的實際負責人楊錦元。

和欣客運在2004年時於中山高發生嚴重車禍,3死11傷,當時和欣客運副總經理便是楊豐文,今日巨業客運母公司漢程客運的負責人。

和欣客運從野雞車起家,總裁楊錦元曾捲入槍殺統聯董事長陳啟義案。2001年時統聯客運經理白德存遭槍擊受傷,2002年時統聯董事長陳啟義在自宅遭槍殺死亡,當時偵辦單位認為與國道客運經營糾紛有關,根據士林地方法院2003年的審判筆錄,槍擊主嫌曾有供詞:「案發後我有找他(楊錦元)要錢,但找不到人,直到後來看到新聞才知道陳啟義死了,事情大條了」。楊錦元所涉案最高法院駁回上訴而確定,送監執行。

楊錦元的次子楊尚書則自己也曾是暴力案件下的受害者,2004年返回佳里老家途中遭張錫銘集團綁架,失縱10多天後,付款3000萬元贖回。楊尚書也是和欣客運的董事,參與家族企業。

第一代白手起家,帶著草莽氣,自己當駕駛在高速公路奔馳,接著逐漸擴大版圖;第二代楊豐文則擔任專業經理人,致力企業形象,還曾獲得專業經理人獎項。楊豐文為了把客運集團現代化,曾就讀2005年成大EMBA,那時正逢楊家客運集團多事之秋,唸EMBA是楊豐文努力推動企業轉型的其中一項作為,當時的同學有時任台南市議員的王定宇,曾任永和市長的林忠榮(註:兩人與上述案件無關),但楊家家族集團搭建的政商關係則從專業界下手,2010年期間,傳出交通部有可能鬆綁「合法掩護非法」的「銜接營運」規定時,社群媒體揭露了楊家早聘請前交通部公路局局長、高速公路局局長梁樾當董事長。梁樾是普渡大學工程博士,曾任中正理工學院土木系系主任、聯勤工程署副署長、上將、榮工處副處長,他擔任董事長時早過了旋轉門條款規定的門檻期限。早期交通高層官員多來自軍方,例如臺灣省握有極大行政資源的時期,省交通處處長常是軍方轉任,梁樾的職涯類似。

客運業水很深,與公家單位共生共存,1990年代期間楊家捲入公務員集體賄賂案。根據2005年、2013年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書、2012年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的判決,麻豆監理站副站長等公務人員明知由楊錦元父子所經營之驊聖、驊峰、驊慶及靠行之驊暉、驊益、驊群、皇盈、亞裕、萬大等遊覽車客運公司之遊覽車,均有超重或切斷大樑改裝,或因靠行未能依限送驗等情事,以每部車3000到6000元的代價,業者送錢,公務員集體收賄。

2005年對楊家是企業轉型的分水嶺,擺脫過去各種陰影,當時楊豐文唸EMBA不是學歷過個水而已,他的同學中有會計、銀行專業的高層,有同學對楊豐文評價好,認為他很努力。

此次肇事的巨業客運,不只主管機關台中市交通評價低,消費者怨言也多,社群媒體上有很多乘客的驚魂記:

常見到乘客被車門夾到。

公車靠站、離站,煞車、啟動加油猛。

駕駛急躁,還沒到站就廣播要乘客準備好下車,質疑為何乘客沒事先起立、走向車門。

轉彎很急躁、幾乎沒減速就轉彎、壓過斑馬線,行人走在斑馬線上,公車硬從身前擦身而過。

司機罵乘客「你怎麼好意思到站才走出來刷卡,什麼學校的!」

台灣都市規劃亂,建築物造成路口很多視線死角,加上斑馬線太靠近路口沒有往內退縮,讓視線盲點情形更加嚴重,面對這種既定現實,駕駛應該更小心,但一直帶有草莽氣息的公車業,駕駛的急躁文化沒有改變。

這種駕駛文化最明顯的例子是2004年和欣客運的中山高嚴重車禍,3死11傷,後來查出和欣的駕駛之前在國道有13次的違規紀錄,都是因為駕駛客運或遊覽車。

駕駛開車急,與勞動條件當然也有關,客運公司想擠壓車程時間讓司機多出班,公司少聘些司機,但過去拚命三郎的駕駛習慣延續至今,不只是巨業或和欣一家的問題。

東海學生不幸過世後,媒體和官方一開始聚焦在車輛的行車安全輔助系統,後來揭露,原來肇事車輛早裝了,而是駕駛不理會。可見硬體只是預防的機制之一而不是全部,這其實是運輸業的老問題,以航空事故而言,從各種航空災難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安全設備不能解決問題,有機師們因為安全設備發出的警告聲擾人,他們的習慣是更改設定、切掉電源,讓安全設備沒作用,或是不理會。因此改善空安一定要引入新的駕駛習慣與訓練,例如Crew Resource Management (CRM)訓練的引進,就是鼓勵副駕駛面對資深、脾氣不好、嚴格的駕駛時,敢於提出意見,甚至挑戰機師的決定,這是駕駛文化的重大改變。

在巨業肇事案,車子已有警告,駕駛視而不見,這是駕駛習慣的問題,要克服日積月累的習慣,不是召回駕駛再次教育而已。駕駛要看至少7面鏡子,又要看警告燈,還得看路面與左右方,而駕駛只有一雙眼睛,設備應該是駕駛的助力,但往往也是駕駛的負擔。須要建立新的駕駛規定,重新訓練,業者為主,官方協助,包括研究單位參與,建立新的駕駛作業規定,不只巨業需要,凡惡名昭彰的台中公車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