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祿專欄/「高教大限」末日亂象、公私併尋求解方
  • Line

A A A
2024-09-23 00:00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高教大限」末日亂象

113學年剛剛開學,但是已有四所大學,包括文化、佛光、大葉、真理等因短報招生名額來減低缺額率,而將遭到教育部懲處,甚至真理、佛光兩校的校長也已在日前請辭或遭董事會撤職。先不論教育部能有什麼樣的懲處,據悉是調減次一學年度之招生名額與扣減大學補助經費和私校獎補助款等,但是這等事件還是凸顯了私校在面對「高教大限」時的末日亂象,以及大學做為社會道德教育典範機制之淪喪。

私校生存殊死戰

眾所周知,高教大限就是117學年度(2028年8月入學),亦即2010年出生之「虎子」(共計出生16萬6473人)進入大學的時間。而從今年起,大學新生人數預計也將跌破19萬人,並一路下跌至117學年度之歷史低點(預估該年大學入學人數為15.7萬人)。另不爭的事實是,目前僅公立大專校院每年平均的招生人數即達12萬多人,試問98間私立大專院校(按教育部112學年統計,全國共計145所大專院校,公立47所、私立98所)要如何在國人優先選擇公校的環境中來競爭和分配這不到4萬的生源呢?未來幾年內,私立大專院校將有3、40所學校停辦與退場,似乎也已是必然的情況。私校招生與生存的殊死戰,已經正式開始。

高校詐欺、大學蒙羞

高教大限若是必然,則自然將出現大限末日的亂象,並且也必定會發生私校治理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這次四校之事件即是最好的例證。大學為了「招生」已經不擇手段,甚至是操作詐術、騙術,令斯文徹底掃地。如果大學向社會所揭露之資訊盡是蒙騙,則請問因此而入學之學子,其人生的損失要由誰來補償?這難道沒有詐欺、偽造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以及違反大學法等多重的問題嗎?教育部目前的處置看來只是行政罰的方向,治標而不治本,甚至還會使該等私校之處境雪上加霜(扣減招生員額及獎補助款等),並陷入更快走向倒閉的惡性循環之中。

「高教大限」是灰犀牛問題,政府須有新解方

高教大限已是100%的灰犀牛問題,甚至早在10年、20年前就可預期,但是歷屆政府教育政策上的「不作為」或「消極作為」,已使私校落入發展上的死胡同,甚至導致今日所看到的高教詐騙現象,確實令人唏噓。未來四年,賴政府勢必要收拾此一爛攤子,98所私校每年搶分不到4萬之生源,相信多數私校再怎麼提升教研品質、學術水準及學校特色,抑或教育部就算能有再好的私校「專輔措施」,恐也難讓多數私校在這波少子化浪潮衝擊下順利生存,政府因此必須要有新的解方,不可再因循苟且。

大學公、私併

為避免高教大限所衍生的末日亂象,以及私校在大學治理或其董事會預期學校即將倒閉狀況下(即道德危機)的機會行為,在此務實地向教育主管機關建議,應盡速及審慎地規劃和推動現任教育部鄭英耀部長所曾談到的大學「公、私併」政策。這一來將可重新統整梳理各區域高教資源的重複配置問題,也能讓區域重點大學之特色更為凸顯,並且還能避免私校在轉型過程中淪為私益控制。過去華夏科技大學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的合併算是不錯的公、私併範例,甚至早年的勤益科大、聯合科大從私校捐贈予國家,也算是帶有公私併的概念。

大學公法人化

當然,公私併的困難還在於體制上的差異性。因此公校能否順勢轉型為「公法人」學校,這也將是做好公私合併工作的基礎之一,甚至也是讓目前的公校不再都只是「教育部大學」的關鍵所在。國外非常多重要的學府,如美國加州大學(UC)系統下的各分校如UC Berkeley、UCLA等,抑或日本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等,其皆為有完整大學董事會及自主性的「公法人」大學,而非純公立之大學。事實上,台灣目前的重點國立大學,皆具備有發展成為公法人學校之基礎,以往也曾有過試辦;透過公法人化,將使大學更為自主、可實踐公教分離之目標,同時也能增進大學治理之內稽與內控性,而這也才能使公、私校之治理體制趨於一致,以完成有效的大學公、私併,並使高教達成公共化的社會使命。 

高等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而未來四年雖然可說是高教大限前最黑暗的四年,但亡羊補牢,未必不能有番作為。同時化危機為轉機,可能更是政府爭取民心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