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追蹤系列/砸錢搶救嬰兒荒?《經濟學人》喊沒效 新竹縣靠「創造就業」人口逆襲成長

  • Line

A A A
2024-09-21 00:00

(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面對少子化危機,行政院近期研擬新生兒每月補助3萬元獎勵計畫,但大撒幣到底有沒有效?《經濟學人》認為,政府催生是徒勞無功,以新竹縣和台南市為例,兩縣市並未採取提高補助刺激生育,反而認為應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生孕環境,竹縣人口還因此逆勢成長。

近期傳出中央研擬新生兒每月補助3萬元獎勵計畫,每年約需投入500億元經費。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受訪表示,3萬元只是試算約略考慮的數目,目前政策是朝養孩子「零負擔」目標走,想辦法讓大家願意生小孩,但最終的定案,仍需社會各界進一步討論。

南韓砸9兆台幣催生 卻愈救愈糟

只是政府大手筆催生的方式,已出現不少質疑聲音。英國《經濟學人》今年5月就以封面故事探討少子化危機,指各國政治人物面對出生率大幅下降,都以編列預算方式鼓勵生產。其中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誓言重回執政要大發津貼;法國每年已花3.5%到4%預算在育兒福利上,遠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平均的2%,如今總統馬克宏再加碼催生政策。

但《經濟學人》直言,各國政府撤幣提高生育率的想法是錯了,一方面誤診當前導致人口衰退的原因;另一方面所要付出的成本,遠遠超過想解決的問題。報導還提到,富裕國家生育率敬陪末座的南韓,從2006年至今已花費超過2700億美元(8兆7500億元台幣),但生育卻愈救愈糟。

南韓少子化問題嚴重,政府想搶救,砸了9兆元卻反而愈救愈糟。示意圖/翻攝pexels

此外,波蘭和法國的政策顯示,每增加一個新生兒的成本,是100萬至200萬美元,《經濟學人》質疑,有多少國民可以透過生產力創造如此高的經濟價值,抵銷財政補貼的成本?「答案是少之又少」。報導最後做出結論認為,生育補助政策效用不大,政府也別再執著於催生。

撒幣治標不治本 專家憂適得其反

國內專家學者也有不少人持相同看法,認為大撒幣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新生兒的父母拿到錢當然很開心,但政府提供補助,卻不清楚錢是怎麼花?最後流到哪裡去?」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唐仙美也投書媒體指出,陳時中拋出每月3萬元補助政策,立意良好,但可能招致諸多問題,甚至適得其反。

唐仙美指出,可能有些家庭生育只是了獲取補助,並不是出於對孩子真正的關愛和養育責任,因此,政府在訂定補助政策時,應該設置更嚴格審查機制。

政府砸錢想解決嬰兒荒,但專家學者認為,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了解孕婦想生孩子的原因。杜大澂攝

事實上,國內並非所有縣市都靠砸大錢刺激生育,以新竹縣為例,申請資格比較嚴格,必須新生兒父親或母親一方設籍新竹縣滿一年以上,且新生兒要在該縣辦理出生登記,補助金額第一胎也僅1.5萬元、第二胎2萬元、第三胎以上5萬元。在全台生育津貼中,新竹縣補助的金額,只高於苗栗縣,卻出現逆少子化的奇特現象。

「竹科紅利」加持 將突破60萬人口

根據新竹縣民政局統計,今年八月該縣折合年粗出生率達6.38%,全國排名第八;截至八月底為止,全縣人口達到59萬2578人,相較1995年僅40萬8577人,增加了近20萬人,縣府預估明年底,全縣人口可望達到60萬。

沒有加碼提高補助,新竹縣的人口卻能逆勢成長,有一部份原因是縣長楊文科主打「拚經濟、重文教、享福利」政策,包括設置AI智慧園區,創造4千個就業機會;規劃「公園就在我家」,一鄉鎮一特色公園。另外因應人口增加帶來的就學需求,縣府也積極興建勝利國中、文興國中、嘉豐國小等學校。

新竹縣長楊文科打出「拚經濟、重文教、享福利」政策,除了創造就業人口,也積極興建國中及國小學校。翻攝新竹縣政府官網

民政處長陳建淳指出,隨著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加上縣治區、高鐵特定區及台科大等都市計畫區的開發,造就大量就業機會和遷住人口,新竹縣成為全台人口不斷成長的少數縣市之一。

南市不加入津貼競賽 負成長短期無解方

無獨有偶,台南市也不想在生育津貼上與其他縣市競爭,現階段台南生育津貼,前兩胎各給2萬元;第三胎、第四胎3萬元;第五胎以上為5萬元。另外,家中有未滿2歲嬰幼兒且自行照顧,再發放育兒津貼每月5000元,二、三胎再加碼1000元。

市長黃偉哲甚至多次在議會接受質詢時提到,生育津貼只會造成縣市之間遷戶口比賽。他認為,應該把錢用在刀口上,創造有利生孕的環境。

不過,台南市今年8月的折合年粗出生率5.07%,在六都中墊底;折合年自然增加率-4.65%,反而是六都最高,顯示人口負成長嚴重,似乎短期內也暫時找不到解方。目前台南市設下長期目標,想從增加托育床位、公托數量著手,符合家長多元的托育需求。

台南市長黃偉哲認為提高生育津貼並無助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台南市從創造有利生孕環境的長期目標著手。翻攝黃偉哲臉書

從新竹縣和台南市的生育政策來看,同樣不加碼津貼,卻呈現截然不同結果,尤其竹縣表現還更好,或許可解讀為「砸錢催生對於搶救少子化並沒有絕對關係」。觀察全台總人口數趨勢,也如同黃偉哲所言,即便大多數縣市加碼補助,台灣仍呈現「生不如死」人口負成長,大撒幣沒效也是不爭的事實。

政府在生育補助之外,不妨思考更多更長遠的養育政策,像是如何提供更完善教育環境,讓家長不用再花錢送小孩上昂貴補習班。一旦解決了孩子成長過程中較多的經濟支出,父母應會更有意願增產報國。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

政策追蹤系列/頂客族不想生 雲林下猛藥前3胎補助6萬 龍年出生率居冠

政策追蹤系列/國際大咖接力入港!高雄「唱」出45億觀光經濟 火星人周末登台

政策追蹤系列/公托佈建起步晚 排到像中樂透!嘉義僅1成新生兒可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