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評大法官提名系列一:台媒預測人選摃龜 美中關切:大法官將推動法理台獨?
  • Line

A A A
2024-09-03 11:15

施威全/淡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8月底總統府公布大法官提名人選,各大報預測的熱們人選幾乎都摃龜。被提名為院長的張文貞幾乎沒有人猜到;劉靜怡、王碧芳則有媒體點名,其他幾位,姚立明、何賴傑、陳運財、廖福特則是媒體沒想到的黑馬。相較之下,中共對台智庫早在今春就在打聽兼任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中研院研究員學者廖福特,研究其著作,探問是否為可能的大法官人選。對於賴清德的手路與思考理路,中共嗅覺有時比台灣媒體靈光。

台灣媒體摃龜,是因為從提名的慣例來推論。7名將卸任的大法官,有2人出身法官,1位出身律師,媒體推論賴清德會優先從法官、律師界補實3個缺額,沒想到賴清德提名了6位學者,只有1 位司法官(王碧芳),不依照慣例顯然賴清德企圖有所突破。中共觀察大法官人選的思考,則認為賴清德會突破蔡英文的框架,大法官的重點應該是用來創建憲政理論而不是詮釋法條;相較之下,台灣媒體推論的重點放在出身於司、檢界的可能的人選,例如台南高分院院長黃瑞華、檢察官林麗瑩等人。

中共智庫關注思想不受既定法條窠臼束縛的人選,在520賴清德就職演說後,這個關注更明顯。520的演說中共解讀為賴清德「棉裡藏針」、「若不是台灣媒體的分析,沒想到賴清德字句裡隱含以憲法為基礎推動法理台獨」。中共對大法官憲法法庭的關注比台灣媒體更具政治高度。

從中共智庫的立場,藍營對大法官人選的批評只是「雞腸鳥肚」的格局,「只看到什麼死刑爭議、NCC審查時的表現」。

中共智庫的揣測,AIT(美國在台協會)方面有答案,他們說賴政府已就大法官提名一事清楚表達立場:「憲法法庭是被動(解釋法律)的機制,不是主動創造法律(的機關)」。目前尚未清楚回應AIT探詢的人是不是真的代表賴政府,因為賴的核心圈很小,而號稱代表賴意旨的人太多。不過就算美國沒有疑賴論,不認為賴會推動台獨,但中文閱讀能力比美國高太多的北京不會因為美國的放心而放心,因為民進黨政府系列關於兩岸政治定位的發言,從「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民國互不隸屬」、「陸配要放棄中國國籍」,到賴清德520講話的「憲法三段論」,民進黨在法律上建構「與中國大陸無關的中華民國」,路徑很明顯。

憲法法庭即使不是主動建構台獨憲政法理的機關,但若行政單位就特定議題,例如兩岸關係條例、陸配戶籍/國籍,發動法律爭議,憲法法庭當然會是重要的論述平台,並被動地建構走向法理台獨原則的憲政論述。這也是中共必須檢討與面對的議題,以前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是維持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所架構的現狀,也就是「與中國大陸仍保有關係的中華民國體制」,北京不接受國民黨政府定義的「中華民國」,現在被迫面對民進黨逐步建構的「與中國大陸沒有關係的中華民國體制」。

對於想深化兩岸關係者的中華民國派,賴清德試探性地往法理台獨走,未必是壞事,就好像陳水扁政府的衝撞,讓大陸對台系統深刻感受到,比起台獨「中華民國可愛多了」,不認同中華民國的扁政府反而為中華民國衝撞出些空間,留下了日後馬英九政府與北京「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彈性。當下美國正幫中共一起控管賴政權,民進黨真要往台獨方向試探,前進的步伐有限,再加上內部政治的現實,朝小野大,大法官提名要在立法院通過難度太高,此刻的提名,對中共與美國表態的象徵意義高,賴清德不可能真的立即打造出一個「與中國大陸沒有關係的中華民國體制」,也就是他口中的「中華民國台灣」,但反而會讓「與中國大陸仍保有關係的中華民國體制」,也就是現今的「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體制,在日後的兩岸關係中獲得更彈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