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柯文哲的一把爛帳,加速民眾黨面對小黨「七年魔咒」
  • Line

A A A
2024-08-30 11:08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民眾黨的「假帳」風暴持續延燒,竟演變至柯文哲道歉、「請假」暫別黨主席的境地,再加上今天被搜索約談,說這是民眾黨成立以來最大危機,恐不為過。作為目前政壇的「第三大黨」,對政治的影響自不言而喻;2019年成立的民眾黨,能否度過此次危機,也是各方緊盯的焦點。

自從台灣民主化以來,成立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但能夠在政壇發揮影響力的「第三勢力」、「第四勢力」或小黨其實並不多。非常巧合的是,回顧過去藍綠兩大黨以外的政黨,幾乎都在成立6、7年左右,就會面臨重大危機,而且也幾乎沒有例外,這些小黨在這個「七年詛咒」後,也都難逃泡沫化的命運。

要談小黨和第三勢力,當然不能忽略從國民黨分裂出的新黨、親民黨和台聯。成立於1993的新黨,算是最早由國民黨分裂的政黨。1994年台北市長之戰,使其站穩第三大黨地位。不過1998年立委選戰卻急速萎縮,2000年以後,則失去了實質影響力。其政治力量被新成立的親民黨所吸收。

親民黨的成立,肇因於2000年總統大選泛藍分裂。2001年的立委選舉,親民黨斬獲46席,可說是台灣政黨史上最強大的第三勢力無疑。2004年連宋合挑戰陳水扁惜敗,成了親民黨的轉捩點。2006年宋楚瑜自行參選台北市長,得票率不到5%;2008年立委選舉,則幾乎完全被國民黨吸收。雖然後來偶而能在立法院握有席次,但早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台聯於2001年緊跟在親民黨後成立,算是國民黨內「本土派」的集結,2001、2004兩次立委選舉,都能斬獲10以上立委,有一定影響力。不過此後影響力一落千丈,2008年立委選舉,只剩下一席而已,如今則已完全泡沫化。

至於2015年成立的時代力量,算是在「太陽花運動」後的新政黨成立潮中,最有機會扮演「第三勢力」角色的政黨,2016、2020立委選舉,也都斬獲一定席次。但在黨內菁英紛紛出走,以及2019年民眾黨成立的情況下,也顯得舉步維艱。2022年地方選舉大敗,時力的影響力大減,2024年立委選舉果然無法跨越政黨門檻,正式泡沫化。

這個詭異的「小黨7年詛咒」,說起來離奇,但背後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幾乎所有小黨成立的時間點都是在選舉前,而且除了新黨是為了讓趙少康參選台北市長,其餘小黨都是在立委選舉前一年或者同一年成立。而7年的時間,大概就是恰好二次立委選舉、一次地方選舉。換句話說,新興小黨多半能在成立後的二次立委選舉有所斬獲,但大多在第三次立委選舉就陣亡了。

成立於2019年的民眾黨,在2020、2024的立委選舉都斬獲有效席次。其間的2022地方選舉未如預期,但2024總統大選得票率不錯,讓其坐穩第三大黨的位子。如今成立剛滿五年,就爆出諸多「動搖黨本」的醜聞事件,2026年地方選舉,民眾黨的「七年詛咒」,看來很難避免。

不過,有別於過去新黨、親民黨、台聯、時力等的消亡,民眾黨面臨的情況其實並不相同。一個政黨的兩大天敵,一是內鬨,二是醜聞,有時兩者又相生相伴。過去小黨「七年詛咒」的樣態,多半是內鬨,並非醜聞。如新黨在1997年開始的路線之爭,親民黨在「國親合」議題上的紛紛擾擾,台聯對於是否「挺扁」到底的兩難,還有時力到底要當「小綠」還是「走自己的路」,都是這些小黨逐漸走向泡沫化的原因。

換句話說,「路線問題」其實是過去小黨「七年詛咒」的關鍵。而現在的民眾黨最大問題,到底是「醜聞」還是「路線爭議」?眾說紛紜。表面上看,民眾黨包括柯文哲在台北市長任內的「市政三大案」,還有政治獻金、政黨補助款和總統選舉補助款「帳目三大案」,都比較近似於「醜聞」而非「路線問題」。

當然,民眾黨圍繞在柯文哲身邊親信的內訌已逐漸浮出檯面,雖說到目前為止,這些內訌都還只是「爭寵」層級而非「路線之爭」,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柯文哲沒有好好處理,內部人事問題演變成路線問題,再與醜聞結合,再加上官司纏身,那麼「七年詛咒」只怕就要提早到來了。